华建!华建!施工质量不用看
颜顺兴
原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是由解放军的一个师集体转业后,于五三年冬季和在天津的建工部华北直属二公司合并成的建筑施工队伍. 三十多个年头了,回顾建二师转业后参加包头建设的历史可以生动得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拿起枪能打仗,拿起工具能建设的队伍,他们为祖国北陲---内蒙包头市的建设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开往包头,建设包头 住惯了天津大城市的天津籍的职工和南方新战士们,听说要到内蒙包头搞建设,起初思想复杂,问题不少。那时包头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都比不上内地,特别是与繁华热闹的天津相比,那真是没法说了。 为了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进行,在职工中开展了思想动员工作,深入宣传、讲解建设包头重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各级领导带头表态,准备克服一起困难,开往包头,建设包头,迎着困难上。 五四年八月华北建筑工程总公司来到包头城区—现在的东河区。六团住在城外的农村民房,三营住在二里半。第一年冬天气候严寒,零下三十多度,战士们说笑话:“包头三件宝:山药蛋、莜面、大皮袄”。“包头的冬,包头的风,蹲着拉屎都冻冰”。 首先给自己盖办公楼,楼顶是宫殿式的,真够“富丽堂皇”。(后来总公司搬到青山区,重建办公楼时,作价卖给包头铁路分局)同时为青山区建设一机厂、二机厂作勘测和施工准备工作。 当时的青山区只有沟兰圪卜几户人家。每天下午刮西北风,风起沙涌,抽到脸上生痛生痛的。但是战士和职工们为了包头重工业建设,还是一批一批地进入工地,先盖小平房住人,后盖楼房办公。水在当时比油都贵重。吃的水和施工用的水,都得雇老乡们到几里以外的地方用驴车拉来。一盆洗脸水你洗完我洗,十几个人过后,脸盆下能澄半盆泥沙!山药蛋和莜面在包头地区可算是好吃食,可是江苏、湖南、河南籍的战士们吃不惯,勉强吃一顿肚子胀,肚子疼,很不好受。糜子米权当“大米饭”。从天津来的老职工,在包头的可就不方便多了。我们努力做政治工作,给他们家里写信做家属的思想工作。军民团结一致,克服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难,终于在包头青山区“扎下了根”。 虽然部队已经转业,但我们的建制还是以连队班组为基本形式,集体要求,集体行动。而且在施工方面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随着形势的发展,包头的建设新项目不断增加。一处处长贾淮舟,书记吕文山主动承担青山区东大型宿舍楼的建设和一机厂的施工任务。二处副处长,书记曹云祥搞西大型宿舍楼和二机厂的施工任务。而五团团长龙洪亮,书记张育才他们仍然到长春执行第一汽车厂的建设任务。 一九五六年又有从新乡中国建筑公司一部分职工调入包头。五团在长春的人员也先后回到包头。在总公司的安排下,原两个施工处扩大为七个处。施工范围扩大、而且项目繁杂起来。包头糖厂、铝厂和棉纺厂的建设任务交给我们,我们的口号依然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以此要求我们的职工,以此作工程质量验收。 无论是修建机场还是工厂厂房,还是民用宿舍和通用楼房,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开始在东河区施工建设总公司大楼(现铁路分局办公楼)由建二师十一连承担基础砌筑任务。在质量互检中发现问题,要求返工十一之处多,保证施工质量,做到“检验人员不验收不回填土”、“交底不清不准开工”。因此,一机厂和二机厂的宿舍楼和厂房建成已三十余年,基础不下沉,墙壁不裂缝。做到了三满意:厂房满意,验收人员满意,自己满意。得到上级机关和甲方的信任和赞誉。 既要求质量,也要求速度和数量。当时的基层班组建立了自检、互检,交接检查制度。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视质量如生命,因此华建的信誉日高,任务日重。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华建、华建!施工质量不用看”。意思是华建完成施工任务,质量第一。可以成为“信得过”单位。 一九六0年八月上旬,结束了二机厂“第二施工战役”之后,我们工区接受了棉纺三层楼(当时算了不起的高层建筑了)的砌筑房架和安装任务。八月十八日“第三战役”打响,这天风雨交加,领导和工人一起参加劳动,从地面往三楼运送木料。当时雨水倾盆,狂风不止。领导劝工人和战士休息,可大家的建设热情很高,干劲很足,始终不下“火线”战士们高兴地说:“干部把料搬,工人加油干。战胜暴风雨,三天任务两天完”。结果是62个工时的任务,仅用了26个工时,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提前一天超额完成了140﹪的施工任务。
写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作者曾任原建工部八局八公司党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