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家园心语 | 网站简介 | 华建历史追溯及寻踪 | 华建人物录 |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史实 | 天南海北的华建人 | 华建史话漫谈 | 华建老照片 | 建筑文化论坛 | 后台管理 | 
More>>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华建人物录

    
华建历史追溯及寻踪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史实

     50-60年代三北地区建设回顾

     102工程指挥部与二汽建设

     华建的传承-中建六局在前进

     天南海北的华建人

     华建史话漫谈

     原建工部系统企业风采展示

     共和国建设纪实

     华建人家成员QQ联系地址


More>>

More>>

More>>

More>>
   联系人: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1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102工程指挥部与二汽建设(七)


 以部队方式结合大庆经验来管理企业,形成了102对企业、对职工 有特色的管理模式。遵章守纪、下级服从上级、“三老四严”、“四 个一样”、“五湖四海”等教育活动贯穿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之中。 102的各级领导再忙也要坚持抽时间下工地,不讲团结、迟到早退 要受批评和教育,工作时间干私活、公车私用要受处分,赌博、品 行不端屡教不改要开除。就是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培养和造就了 了102人守纪律、讲贡献、崇尚荣誉和尊重信仰的良好品质,也形 成了102的队伍什么时候都能做到“拉的出、打的响、立的住”的 优良作风。就是在今天,曾经的102职工现不少供职于国家级、省 级、十堰市内大大小小的建筑公司、监理公司和房地产公司,任职 老总、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其引起用人单位看重、甲方服气 的原因也恰恰因为他们尽责敬业,并且曾经是102的人。原102 四团三营一位孙工程师,现供职于武汉的一家监理公司,在一次现 场监理检查中,发现正准备卸车的混凝土罐车运来的混凝土砂浆达 不到施工需要的强度等级,马上就拉下了脸,严令不能使用,谁讲 情也不行,四辆满载混凝土的罐车最后只得返回,这件事在甲方和 同行之间也传为了佳话。 102人对机械和车辆的爱护源自朴素的情感,不仅看做是战争年代 的武器装备,而且还当做是对国家的回报。70年代的中国很困难, 102人从收到国家调拨的机械这方面就能感受出来。仅以汽车为 例,当时102从全国各地带来的汽车可谓是五花八门,北京三建开 来的汽车中甚至还有“老洋毛”车(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里特 务带沙皇士兵抓列宁时乘坐的汽车)。很多老师傅几十岁了还没有 开过国产汽车,以至于他们把在内蒙时机械化单位的停车场戏称为 “万国汽车展览会”。在湖北的几年时间,国家陆续调拨给102的 汽车基本上满足了需要,除少部分是国家用少得可怜的外汇买、甚 至以包括猪肉等物资换回的进口汽车外,清一色的是中国的“解放 牌”和其它品牌的国产车(当时国内很多县也不见得有一台新“解 放牌”汽车),这种特殊的照顾在说明国家重视二汽建设的同时, 也极大地加重了102人建设二汽的急迫心情,更使102人对来之不 易的机械设备珍爱有加。 102人在机械设备的“管、用、养、修”方面有独到的方法和经验, 在湖北乃至全国都是有名的,其创立的“红旗设备”和“安全驾驶 xx万公里”荣誉牌,视机械状况和安全行车记录检查情况评比发 放、收回的激励方法,使每位设备操作者和机动车驾驶员树立了荣 誉感和责任感。驾驶员开着保险杠前挂着“红旗设备”,“安全行驶 XX万公里”荣誉牌车辆,成为了公路上流动的行业“明星”,他们 把国家的信任铭记心中,把国家财产视作自己的眼睛,勤检查、勤 调整、勤保养,确保机械不带病工作;102职工每天工作再忙收班 时也要把设备擦拭的干干净净,汽车、吊车、挖土机、推土机、甚 至土建单位的混凝土搅拌机、“蹦蹦车”,随时看都是光亮照人。让 102的汽车驾驶员自豪的是,当年102单位的车辆在十堰年审一般 都是免检的,这种特殊待遇首先得益于单位的管理严格,机械平常 保养的好,其次是因为每年年审时要先过单位自检关,其标准一点 不比市车管所的低。102对机械和驾驶员的管理方法,养成了102 汽车驾驶员爱车护车的自觉习惯,同时也培养出了他们高超的维修 驾驶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102人搞工程建设讲求质量是有名的,“按规范操作”、“按工艺要 求”、“严丝合缝”和“分毫不差”是建筑施工中各专业、各工种工 人和技术人员常挂在嘴边的话。以80年代初在二汽41厂吊装工地 上发生的一件事为例:几十根厂房柱子立到最后一根时,发现雨天 浇筑的基础坑出现了下沉问题,导致柱子插在基坑内怎样校正都有 垂直位置偏差,就为了校正这点偏差,一个起重班和测量工人从傍 晚一直折腾到晚9点多;就为了校正这点偏差,吊车轰鸣着马达在 等,现场土建工人在等,全工地几十号人淋着雨饿着肚子在等,直 到女测量工欣喜地大声喊道“正负零”,所有人才收拾工具离开了 工地。要问纠正的柱子偏差有多少,说出来可能会让若干年后的“豆 腐渣工程”、“彩虹桥”事件的始作俑者们汗颜——仅仅十几毫米。 对这类事情102的人会觉得很平常,这种平常源于单位平时培养造 就的职业道德,更出自于102建筑工人从不畏外因撼动的良心。也 许就是这种平常,才使得102赢得了国家的信任,把二汽建设艰巨 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了他们,也许就是这种平常,使得十堰市在七、 八十年代把东风剧场、六堰体育馆、图书馆、商贸大厦、人民医院、 太和医院、人民商场、广电大楼、金城大厦、东岳立交桥等一大批 标志性建筑的建设任务交给了他们,也使得“102”成为了十堰乃 至湖北省建筑行业中人们敬佩并广为传颂的坚守质量和诚信的知 名品牌。 (八) 102的职工大多拥有乐观、积极、不畏艰苦的脾气性格,这与他们 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分不开。在102紧张施工的建筑工地上、 在休息时的工棚和单身宿舍里,随时随地可以听到工人们各种婉转 的、有板有眼的、高亢嘹亮的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在那艰苦年代 和“文革”背景条件下,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成为了102人鼓舞士气、战胜困难、集聚力量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在102单位的所有驻地,无一例外是精神和情感享受的空间。只要 天气允许,从早晨做广播体操,到傍晚开始的篮球、羽毛球、排球、 乒乓球以及单双杠、摔跤、武术锻炼,几乎所有空地都有运动和竞 赛。篮球场的“生意”最好,由于玩的人多,比赛一轮又一轮,职 工打完了家属打,每晚的结束都要靠领导当“恶人”——拉电闸。 102在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中都有自己的指挥部代表队、团、营甚至 连代表队,强健体魄,追求集体荣誉,各级比赛常年坚持不断。102 当年以安装二团为代表的的乒乓球可以说打遍“红卫地区”无敌手, 102机运团以修理营一车间沈阳技校老师和学生为主,组成的排球 队能代表102参加省里比赛。据说70年代中期由102、二汽、东 风轮胎厂三家联合组成的足球队曾代表十堰市参加比赛,获得过湖 北省第三名佳绩。在102机运团里曾有一对师徒,平日里徒弟开车 开不好,脾气暴躁的师傅有时会抬手给徒弟一撇子,工余练摔跤时 师傅老是掌握不好徒弟教的要领,徒弟生气了会毫不留情地运用 “背麻袋”技巧,把师傅一次次地摔出老远,师傅呲牙咧嘴也不翻 脸——只因他们是摔跤爱好者。 由于基础雄厚,人才济济,102的文艺演出水平一直是很高的,出 名的要属8个团各演一台的“样板戏”, 虽说都是业余演员,却颇 有专业水准,6团“智取威虎山”剧组中“杨子荣”的扮演者李普 春是我国著名京剧泰斗李少春的孙子,唱、念、做、打功夫样样了 得;机运团“沙家浜”剧组扮演“胡传魁”的演员无论演技还是扮 相都与样板戏难分伯仲,更相传这位“活宝”在北京大街上能以 200多斤体重的身躯,在行驶的自行车上玩“倒立”,让路边的“老 警”目瞪口呆;102在原地区礼堂组织文艺调演演出时人山人海一 票难求,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次汇演就能持续许多天,给 在高强度重体力工作中的102人身心带来极大的愉悦。 有过102工作经历的人,都非常留恋在那个大家庭里度过的快乐时 光,并时常回味当时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真 挚情感。一天,某单位的扩音喇叭在夜晚突然响起,惊醒了大院里 集体宿舍刚刚入睡的人们,说是前方工地加班出了事故,伤者急需 输血。闻讯而动的人们一边穿衣一边往外跑,瞬间解放牌卡车上就 挤满了人,这时保健站的医生不是发愁没人献血而是发愁要不了这 么多的人,考虑第二天的工作需要,医生们绕着车转往下喊人,可 是被劝下来的人转眼又从另一边上了车,无奈之下还是领导出面, 强令年长的和身体瘦弱的人下车,运送献血人员的车才从人堆里挤 出去。有人生病住院,不用组织,战友们会自动轮流陪床;有人回 家探亲,同事们会送上几斤蛋糕,聚集在宿舍里聊天到半夜为他送 行;有人闹思想情绪,党、团、工会组织会有专人来做思想工作; 逢年过节时,有家的师傅会把徒弟们叫来“改善生活”,徒弟们会 帮师傅家挑水、劈柴、团煤球、看孩子,而“师娘”们则常常为这 些单身汉们洗衣服、缝被子、甚至介绍对象和操办婚事。 进山以后,经过努力和各单位生活基地的完善,为职工服务等后勤 保障逐步好转。那时102集体食堂伙食好是有名的,那也是各单位 领导挖空心思想方设法确保的。就为了每个月“大礼拜”(那时每 个月只有一天休息,称为大礼拜)能让职工们吃上顿肉,各单位八 仙过海各显其能到外省去搞肉,拉关系、走后门、帮人家干活、给 人家修车,除不违反纪律外把办法想尽了。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 生活物资匮乏导致了省与省之间互设关卡,你卡我的肉、我卡你的 菜,在公路上栽栏杆,设犁耙,还有手持棍棒的民兵,一旦有车想 要“冲关”,你要做好付出惨痛代价的准备。到休息日前一天晚上, 什么时候拉肉的车不回来,营首长们就都站在路边等,也可以称为 “望断秋水、忧心如焚”,一旦拉肉的车回来时则会从老远的地方 就开始鸣笛,听到那似乎是在报喜又像是表功的喇叭声,各单位的 大院里就会是一片欢腾。某单位拉肉的车为躲避“关卡”和“追兵”, 一路狂奔把车撞了个稀里哗啦,下车后的司机哭丧个脸说明了情况 想检讨,哪想到这边领导笑着就一巴掌上去了,“好小子,你立功 了”。 (九)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着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102人 重情义重友谊,注重与地方的关系,只要是驻扎过的地方,工作过 的地方,熟悉的人们至今说起来仍多存好感。在湖北枣阳县(现枣 阳市)火车站曾驻扎过102一个汽车连,周边地方放露天电影有个 惯例,放映员先要用喇叭喊问“102的师傅来了没有”,得到肯定 的答复后再开始放电影。这种情感的结缘是因为每年到麦收季节, 汽车连会派出上百台车去帮周边生产队运送麦子,在当地上至县领 导、下至普通社员的心里,102人就是他们的朋友和亲戚。 十堰市的近邻——陕西省白河县,为建小水泥厂,从外地购买了一 台锅炉,因为没有运送能力,这台锅炉就在十堰火车站“睡”了几 个月。主管工业的副县长打听到102有运送能力,就天天守在调度 室苦等着要车。鉴于情况特殊,利用施工空档和反复调整工作计划 后,102机运团派出了60吨拖板车、20吨汽车吊和一台交通车, 加上半个班的起重工组成了特别运输组,专程运送这台锅炉去白 河。这是怎样的路程啊,拉着锅炉的平板车由于超高,在十堰城区 行驶中逢遇有铁路桥时,要先将锅炉吊下来放在滚杠上用拖车拉过 桥洞,再把锅炉吊起放到平板车上,几次三番折腾让来回搬道木、 垫滚杠的起重工疲惫不堪;狭窄崎岖的山区道路,近20米长的拖 板车转弯时靠路边的车轮几乎悬空,高度紧张的驾驶员初冬天气汗 水湿透衣背,尽管只有不到百公里的路程,却水米没打牙地走了十 七、八个钟头。在锅炉被吊车稳稳地安放在基础上的时候,在欣喜 若狂的水泥厂工人们爬到锅炉顶上燃放鞭炮的时候,年轻的副县长 笑容绽放的脸上泪水横流。 十堰曾是102的大本营和基地,几十年的风雨同舟,十堰人与102 也结下了深厚情谊。102单位驻地周边的农民记得102的师傅给他 们修路架桥,他们的农机具是由102免费“承包修理”,顺带管吃 住,每年收麦子时他们有大批身穿102工作服的无偿“短工”。70 年代十堰技工学校的毕业生还记得,一批批的同学在实习时是102 的师傅们手把手教给他们实际操作的技艺,为他们成为熟练的十堰 自己培养的技术工人提供了无保留帮助。十堰的地方企业会记得, 在制动蹄厂、轮毂厂、油箱厂、缸套厂、棉纺厂、针织厂、汽车改 装厂、汽车配件铸造厂等十堰地方汽车工业项目建设中,在郧县、 郧西、竹溪、丹江等县(市)地方工业发展中,102人为之做出的 贡献。上世纪70年代中期,正在建设中的十堰曾经面临过一个很 大的难题,就是货物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整个十堰市仅有“十堰市 汽车队”十五台载重量1、5吨的武汉“嘎斯”和一台载重量4吨 的“解放牌”汽车。由于运输能力有限,十堰市的城市建设用车、 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用车大多借助于102的支持。如居民吃的粮食大 多是由102的汽车从火车站将麦子、稻谷运到十堰粮食加工厂,再 把加工好的米面运到市内各个粮站,吃的菜许多是由102的汽车从 郊区运到市内各菜场,日用品也大多是由102的汽车从火车站运到 郧阳地区商业局仓库(当时称为二级站),再分运到各销售网点等 等。最困难还要数解决烧煤困难,那时候十堰市生产生活用煤很多 是由102派出运煤队,从四川、河南、山西等地直运或装火车转运 回来。说起到山西运煤,曾经的102运煤队司机至今仍心有余悸, 因为从山西晋城到河南沁阳火车站曾经有一段54公里的盘山公 路,坡陡处满载的运煤车要挂一档爬行,90度以上的急转弯就达 360多个,那段路平均每十天要撞(翻)14辆车,仅1977年一个 夏天,102运煤队就有7台车因事故而毁损……时光过去了几十年, 尽管有些事情、或者说102为十堰做出的贡献鲜为人知,但是102 人“纯朴、善良、技术精、讲交情、够朋友”的印象至今仍深深地 扎根在十堰人心中,至今难以磨灭。 (十) 国家建筑工程部102工程指挥部的番号,随着二汽二吨半越野车形 成生产能力,“102”工程的结束,而于1975年后取消,从那时起 原102单位整建制归属了湖北省。从1972年底开始,102先后有 过两次大规模的分立,第一次是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参加二汽建设 人员(约八、九千人)全部返回北京回归原建制,原102单位在 1975年更名为“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第二次是在1981年前 后,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于1978年参加唐山、天津抗震救灾的 人员,加上分立后去的人员(约1.4万人),与原国家建委一局的 两个公司在天津塘沽合并,成立了“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留在 湖北的原“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约1.6万人)更名为“湖北 省工业建筑总公司”,这次分立也被后来102人称为“南北局分家”。 102的分立大伤了这支队伍的元气,为什么分家和不分行不行,都 留在湖北和都去天津行不行,成了102人几十年都说不清的谜。北 京市三建回归原建制是有言在先,但大部分从北方来的队伍再一分 为二,也使这支队伍的整体实力大打折扣。南北局分家时,所有的 机械设备按照编号中的单双号一分为二,所有的干部职工基本上一 分为二,所不同的是走的人当中北方人居多,年轻人多,尤其是102 队伍中第三代、第四代人居多。基本可以说是轻易、草率、并不是 从单位发展和职工实际利益考虑的“分家”,不仅使当时走的人对 前景感到茫然,留下的人也陷入走留两难、亲朋好友分散、师徒之 间洒泪分别造成的迷惘和惆怅之中。 分家后的南局即“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老职工居多,技术力 量雄厚,具备很强的市场影响力,适逢东风公司的“二次创业”— —原有的厂房以及基础设施大规模“改、扩、建”,十堰市公共设 施、市政工程和地方企业逐步开始规模兴建,及后来又接到北京部 分“亚运工程”,可谓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 曾有过近15年名声大噪、事业不断辉煌的“黄金期”,但也埋下了 拼设备、人员老化、后劲乏力的隐患。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以国家一级企业取费标准和“企业办社会”的巨大成本去应对市场 竞争,失去国家给予工程和生产任务的优势,缺少流动资金,相对 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环境影响,加上其他主观客观原因,湖 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与同期许多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一样,也难以避 免地走进了企业生存发展的低谷。 分家后的北局即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在进入天津塘沽后的几年 间,在极端困难的环境条件下,从搭建小平房安家开始,历经了重 新创业的艰难。“引滦入津”是他们接受的第一个大工程,也就是 通过这场战役,让天津人民认识并接受了这支英雄的队伍。经过近 三十年的打拼,与南局队伍相比,当初的北局相对人员年轻、中坚 力量强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位居京畿重地、背靠东三省、面朝大 中原、辐射环渤海,宽阔的建筑市场使他们如蛟龙入海,“海外市 场”的稳步推进,“滨海新区”的建设,更赋予他们迎战国内外建 筑市场广阔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重新起航的是拥有“中国建筑” 的金字招牌、有很高的企业定位,有很强的开拓市场能力,引进、 掌握、使用了大量的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具备的技术、知识 和手段,企业正在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今天的中建六局已经 成为占据中国企业500强第14位的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麾下的 一支重要的力量。 也许是曾经的102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或许是熟悉的人们出于对 这只英雄队伍的拥戴和留恋,尽管“102”的番号没有了,但十堰 和东风公司不少人们对102在湖北的承继单位,在企业生存与市场 竞争双重压力下顽强拼搏的“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及其 所属各分公司,习惯的称谓仍旧是“102”。在人们的心目中“102” 不仅是值得尊重的单位、是个优秀的群体,更主要的是还代表了人 们所钦佩所怀念的一种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唯一不同 的是,由于太多太多的原因,随着老102单位的状况和处境的变化, 在人们谈起102的时候,称颂和敬重的话语中常带有的则是越来越 多的同情成分。 对于十堰这片土地,102人有着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在湖北十 堰离退休的老职工。这批共和国的第一批建设者本是乡土观念很重 的人,年轻时四海为家不能在父母床前尽孝,年老后体弱多病却无 地叶落归根,惟有把十堰当成实际意义上的家乡,更含有的则是对 这片他们为之“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土地的无比眷 恋。尽管一生为国家创造价值,到老了仅以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 尽管一辈子搞建筑却大多住在非标的、年久失修的“蜗居”,尽管 他们的许多儿女因家庭的常年搬迁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 至于现在年纪四、五十岁既不够退休又没有工资保障,尽管他们中 不少人在“医保”待遇未落实时,因企业困难而无钱治病,甚至很 多人生命的旅途是在家中走完,但他们无怨无悔。眼见得几代人用 智慧、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建成的汽车厂和现代化城市发生着日新 月异的变化,回眸曾经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为共和国建设创造 的无数辉煌,他们脸上常有的是别无所求、一生足矣的笑容。从解 放后拥有土地的翻身农民,变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光荣战士 和建设者,这批老职工内心深处蕴含着太多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和报 恩情结,这份特殊的情怀从未有因年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种 感恩激励他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这种感恩催使他们在祖国建设中 竭尽一生的勤奋,而二汽和十堰的建设则成为了他们回报国家的最 后“谢幕”。 在东风公司发动机厂深处,有一大片三面环山的工业厂房,厂房 不远处的半山腰上,有一处长眠有原102四团职工的墓地,每逢“清 明”时节,只要一个墓位有儿女来祭祀,总会顺便给他父(母)周 边同事的墓前烧上一把纸钱,这似乎已成了102人的又一种习惯。 不知是否是巧合,几乎所有的墓碑都面朝着山下的厂房。这些故去 的建设者们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后人,他们不仅是这片建筑 的建设者,也是对一生追求不变的守护者,能与他们的“杰作”为 伴,能与相伴40年的山峦大地融合在一起,他们感到惬意和满足, 常相守,永相望,生死不离……

让史实不再有缺憾,让二汽、十堰的建设者——102,清晰地出 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他们的过去有更真实的 了解,这也是当年参加过二汽和十堰建设的人们,熟悉这个单位的 人们,曾经与这个单位有过工作接触或者密切合作的人们充满真情 的呼唤和期待。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回味和借助电影《搭错 车》中的一段歌词,以此表达对曾经的四万余名建设者的理解和敬 意,历史将不会忘记,鄂西北土地上无数的建筑也将永远镌刻下你 们的名字:共和国建设的铁军——“102”。 (注:作者现在十堰市司法局政治部工作.该文2010年9月10日写于湖北十堰)


友情链接: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版权所有(c) 华建人的家园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联系人   :   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7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