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家园心语 | 网站简介 | 华建历史追溯及寻踪 | 华建人物录 |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史实 | 天南海北的华建人 | 华建史话漫谈 | 华建老照片 | 建筑文化论坛 | 后台管理 | 
More>>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华建人物录

    
华建历史追溯及寻踪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史实

     50-60年代三北地区建设回顾

     102工程指挥部与二汽建设

     华建的传承-中建六局在前进

     天南海北的华建人

     华建史话漫谈

     原建工部系统企业风采展示

     共和国建设纪实

     华建人家成员QQ联系地址


More>>

More>>

More>>

More>>
   联系人: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1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102工程指挥部与二汽建设(六)


 102是个年龄层次很鲜明的又带有很浓郁大家庭色彩的群体,如同 部队里常习惯说是哪年的兵一样,其成员也基本上是在某一个年代 或者某一个时期一批批走进这个队伍中来。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对 于研究102的历史、传统和企业文化,以及探索102人的内心情感 世界,应该说是有帮助的。 102的老同志人相当多数是从几支不同的部队集体转业下来,还有 建国前后一批大专院校知识分子和国家建工部从江苏、安徽、江浙、 一带招收的民间建筑工程方面、机械加工、制作、修理方面的能工 巧匠,他们是102队伍为国家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 第一代人,成立于1955年的国家建筑工程部包头总公司(后称建 工部八局),是102人由军队转入地方的第一个大家庭。这一代人 有很强的组织纪律观念,有手艺、懂技术,从不怕任何困难和挫折, 对国家、集体、事业的热爱甚至可以超过对家人。即使在二汽建设 初期甚至在五、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期间,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 他们也感念是共产党、毛主席带领他们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在二汽 建设期间有一次恰逢“五、一”节,某单位食堂想方设法弄来点咸 鸭蛋,每人两个发给大家,一位老工人拿在手里舍不得吃,即兴还 创作了顺口溜,“端起饭碗想从前,新旧社会两重天”。 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是他们共同的本色。不少老工人吸烟却从来不 买卷烟,都是从老家带或者托单位司机从外地代买烟叶,靠手卷烟 或者烟袋锅过烟瘾,一人吸烟满屋的人都呛得咳嗽。有的老工人一 生几乎就没有买过什么新衣服,就是当年结婚时的穿着也不过是新 工作服。在当年的二汽建设工地上,身穿洗得发白的工作服是时髦 ,但这些老工人比年轻人更时髦,原因是他们穿的工作服常常是补 丁上摞补丁。有他们做出的榜样,也就有了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之 间“攀比”谁比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就有 了两个女学员在食堂合吃一份5分钱菜的故事。 参加二汽建设的很多老同志与家人常年两地分居,与家庭的交流主 要靠书信,但是家里的回信也不过是几行字,102四团唐师傅收到 的内容之简短的家信,今天看来都属“经典”——xx你好,我也 好,孩子们也很好,钱已收到了。北京三建来的郝师傅年近六十, 时常想念远在北京的孙子,那年代打长途电话需要到邮局排大队, 一封信要走上七、八天,为排遣思念之情就养了两只小鸡,老头没 人的时候就爱和小鸡唠唠家常。一日天降大雨,郝师傅从工地回来 时发现小鸡已掉进水坑里淹死了,老头把死去的小鸡摆在眼前,就 那么蹲着长时间地看着,脸上也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泪水。 102早年的老同志对待自己的同志一向很真诚,尤其对待自己的徒 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对待徒弟们的过错,他们有时会责骂, 气极了有时会动手打。他们公私分明,谁想从他们跟前过去沾点公 家的便宜是不容易的,一位老工人看守水泥库,多少年没让别人拿 走一个水泥袋子。他们非常看重技术和人品,无论是土建单位“三 大工种”(木工、瓦工、混凝土工),还是机械化单位的机械操作、 加工、修理、驾驶和维修,师傅只要相中哪个徒弟了,就会把自己 的技术甚至是看家的本领,手把手地传授出来。他们最自得的就是 谁的徒弟有出息,谁的徒弟在哪项技术方面成了“尖子”,如果有 徒弟过年时再送上两瓶老酒,老头会乐的胡子直翘。他们的身体力 行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一代代102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102人的第二代应该属于五十年代后期技工学校出来参加工作的 人,以及建工部所属企业在1958年前后招的一大批工人,建二汽 时这部分人大都在三、四十岁年纪,有文化,有很好的技术,肯钻 研,能吃苦,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也是102建设二汽的主力。同时, 这部分人也是家庭负担最沉重的,上养老,下养小,工资低(大部 分人转正定级至1977年只涨过一级工资),孩子多,紧张的工作之 余还有沉重的家务,最起码也要承担起家庭里出力气的活路。了解 他们的人脑海中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影像:在下班后,女的领着抱 着孩子从托儿所出来,男的一手拎着从锅炉房打来的大壶开水,一 手拎着从食堂打来的饭菜,有的背上还背一个孩子,两口子身上满 是油污和灰土,急匆匆往家赶…… 在70年代中期以前,第二代102人是出力气最多和动脑子最多的 人,在102建设二汽队伍中,除一些工程师、技师等高级知识分子 外,他们也是综合专业知识比较丰富,掌握运用并创新建筑施工技 术比较多的群体,在按照新工艺、新技术组织生产施工和接受建筑 领域新事物及前沿技术方面,他们往往有灵敏的思维和快速的接受 能力,在一些调试安装国内外先进设施设备,操作、使用、维修、 保养国内外的机械设备过程中,他们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应变能力 更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参加国家的其他工程建设项目还是在建设 二汽中,他们一直是带着下一代学员徒弟冲在生产施工的第一线。 他们秉承了上一代老同志的优秀品质,很少保守思想,在生产施工 出现难题的时候往往师傅稍加点拨,就会拿出好的、甚至比师傅还 好的主意和办法。他们也是师傅最有力的助手和可信赖并可依靠的 人。 102的第三代基本是102人的子弟(北京市三建和60年代末复转 军人、技工学校分配的几届毕业生除外),大部分是在1969年— 1976年前后参加工作,此外还包括在十堰下乡的返城知青、内蒙 生产建设兵团回来的子弟、单位学校高中毕业参加工作的“大集体” 职工,也可以统称为“70工”,这部分人在102里占得比重最大。 70年参加工作的一批人很多都不够年龄,甚至个别还是十几岁的 孩子,一到休息的日子不穿工作服的时候,他们大部分是清一色的 军绿色上衣蓝裤子,让人们戏称为“红卫兵来了”。对不够年龄的 这批人能否到湖北参加工作,曾经有个说法是国家建工部的一位领 导,根据当时多子女职工家庭负担重、孩子们在内蒙的学校都在“停 课闹革命”的实际情况,说了一句——“战争年代也有红小鬼嘛, 送去锻炼吧”,就这样参加了工作。 就是这批人,在二汽建设如火如荼的岁月,在紧张劳累的日子里, 在部队式的教育管理、老少师傅的教诲和手把手传授之中,很快地 成长了起来。尽管他们之中除少量的“老三届”外大部分人普遍文 化程度不高,但是大多具有从上一辈继承下来的勤奋好学和吃苦耐 劳品行,经得起挫折和打击,并且通过102不断开办的文化补习班、 夜校、“7、21大学”、技术培训班以及操作技能比武和考工定级学 习,还是使他们在摸爬滚打、屡经磨难中经了风雨见了世面,适应 了工作需要,并逐渐在102各单位、各岗位、各工种里崭露出头角, 几年后成了102建设二汽的生力军。1973年,102五七机运团运输 营共青团组织发起成立了102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完全利用8 小时以外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义务修理汽车,晚上加班经常到深夜, 第二天还要照常上班,做到了工作不计时间,劳动不计报酬,使运 输营车辆的完好率常年保持在100%水平,为二汽建设做出了突出 的贡献,而且这样无私奉献行动一直坚持了6年!这些年轻人也可 以说是102数千名“子弟兵”的杰出代表,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 ,继他们之后102各单位、各种类型的“青年突击队”如雨后春笋 ,成为了102在二汽建设工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也是这批人,尤其令人感慨的是一批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姑娘,十 几米甚至更高的厂房上有她们高空电焊、安装电气化设施的身影; 开“蹦蹦翻斗车”、厂房钢屋架上刷油漆、开混凝土搅拌机,整天 是一身汗水一身油污; 102四团三营三位女油漆工在二汽43厂车 间屋面上做“防水层”,50多斤重的油毡完全靠她们一卷卷扛上房 顶,两个人摊沥青一个人铺油毡,一天竟能铺68卷!盛夏酷暑再 加上几百度的沥青烘烤,现在的人们实在难以想象。还有当年土建 单位的“抹灰工”,也大多是十几岁的姑娘,要一手托举二十多斤 重的盛灰板,一手拿着抹子往作业面上抹水泥砂浆,定额是每个工 作日十几个平米。她们中许多人每顿要吃六两以上米饭,因怕别人 笑话吃得多,往往是吃完一半再去打另一半,吃冷饭成了经常事儿。 她们中的很多人在人多的时候不敢把手亮出来,因为很多人的手指 变了形,甚至比男同志的手还粗大…… 还是这批人,在1977年前统统是二级工,却能在土建瓦工砌墙作 业中“把大角”;苏联专家50年代创造的老式挖掘机每分钟挖起、 卸载6斗土的记录,被他们以7斗土打破;20岁出头年纪干出来 的车、钳、铆、电、焊等活路,让同行老师傅赞不绝口;二级机械 修理工能拿下四、五级工所干的活;三级工已经开上了过去五、六 级工师傅才能开上的新载重汽车……在很挑剔的师傅们看来,干起 活儿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小徒弟们就是他们的影子,他们也由此 看到了企业的明天和希望。“70工”们没让企业和师傅们失望,若 干年后的这批人已经是102及其承继单位——中国建筑第六工程 局有限公司、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的骨干力量,不少人 已经走上重要领导岗位。 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进入102的人,应该属于102的第四代 人,人数虽然不太多,但大多是中专和大专院校毕业生,与他们 的父兄辈相比,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知识结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进入企业,他们敢于展示自己的性格,不 迷信权威,不习惯于企业几十年沿袭下来的一些繁文絮节的束缚, 尤其在施工生产中对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主张,不论 地点场合都敢于直言陈述,很少改弦更张。这些”新生代”也成 为一个时期内在102各个单位中,引发专业技术领域新旧知识、 新旧施工技术理念的冲突,几代人之间世界观、价值观出现碰撞 的代表人物。他们中的不少人喜欢留长发,穿瘦臀宽脚裤,喜欢 跳舞和骑摩托满大街兜风,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勤动脑、肯钻研, 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冲在前面。

102的第四代们,见证了在改革开放后102逐步实行正规化和科 学化管理的全过程,各单位在施工生产中进行的攻关项目和“QC 小组”中均有他们的参与。对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大型 国有建筑企业由国家的大包大揽到推向市场谋生存,102由迟缓、 不适应的观望到形势逼迫下的自谋生存,他们要比企业中的父兄 辈们从理解到接受的过程短得多、也快得多,对于从那时兴起的 “百元产值工资含量”的工资奖金计算方法,对于企业终于开始 的成本核算和工程承包制,他们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成 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多少年后,驾驭企业迎接市场挑战的原始知 识积累。到现在人们仍难以忘却,102的第四代们在八、九十年 代活跃在各个建设工地,对更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勤奋学习,给 102带来的青春活力。逐步成长为施工员和工段长(队长)的他 们,以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丰富阅历,在边干边学中夯实专业基 础,在建设者的舞台上定位人生的坐标,东风公司和十堰市的建 设经历,也成为他们人生知识财富的“第一桶金”。即使在今天, 秉承102的精神和传统,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中的 中坚力量,他们在102各承继单位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仍在继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友情链接: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版权所有(c) 华建人的家园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联系人   :   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7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