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工程指挥部与二汽建设(四)
常听人说鄂西北群山中建成亚洲第一大汽车厂是个奇迹,却很少有人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以及创造奇迹付出的代价。开路先锋、 102土石方团工程团在二汽建厂初期,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给出了感人至深的答案。以完成规划中二汽 各专业厂之间的道路施工和平整出建设需要的用地为例,规划中建厂房的地方几乎不是在山与山之间就是在河滩乱石之上,承担二汽 各专业厂之间打通道路、厂房施工前期场地的开垦和平整任务的土石方工程团,在异常艰苦的的施工条件下,数百台推土机、铲运机 数年间披星戴月、风里雨里在群山沟壑间来回运转,通过打眼放炮、劈山开路、铲平山头、填平河谷,硬是在群山沟壑中“摘取”了一 片片、一块块适应厂房建设的场地。那是怎样的艰苦和危险啊!滴水成冰的寒冬,凛冽的北风在山谷里、河滩上尽情地肆虐,钻进了 四处透风的驾驶舱,穿透了单薄的工作服棉衣,冻僵了驾驶员的手脚,吃的是冷饭,喝的是凉水,许多人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和 胃病;盛夏季节,推土机、铲运机驾驶员身处烈日和发动机双重高温的灸烤下,身上仅穿条短裤,脖子上搭条毛巾,挥汗如雨坐在狭 窄的驾驶舱,每天几千次地重复着登、拉、踹高强度操作动作,最惊险的是高山作业中,还要经常面临推土机从几十米高的山上因风 化石松软而滚落山下或者翻入河水中,造成机毁人亡的生死考验。一位曾经的土石方团老工人这样形容: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把脑 袋别在裤腰带上工作,在二汽厂房所在的山沟里,到处都有我们的血汗啊!
在十堰城区,随处可见横架在公路上的二汽专用铁路桥,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都是102采用“龙门吊预架桥梁吊装法”、“便道横 移法”等创新的施工方法,以履带吊车和土办法相结合创造的架桥奇迹。用现在的技术架设这种桥可谓再简单不过,可在二汽建厂初 期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它的架设无疑就是拦路虎。没有架桥机,没有大吨位起重机,只有紧张的工期要求和死命令顶在脑后,让承担 架设任务的102机运团吊装营没有任何退缩的余地。有人见过两个人用扁担抬担子,可有谁见过两台、三台、甚至四台履带吊车合抬 桥梁吗?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吊装营就能在狭窄的公路上、河沟里,首先由起重工指挥操纵履带吊车,施展辗转腾挪的技巧使桥梁就 位,然后数台履带吊车再在土造的大功率卷扬机搭就的“龙门吊”的配合下,把重达近百吨的桥梁稳稳地升举到距地面上十余米高的 桥墩上,并如此这般地完成了二汽铁路架桥史上一次次的“壮举”。
二汽建厂初期,多少个工地同时开工,承担厂房上部结构吊装的履带吊车转运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在没有吊车转运专用平板拖车 的情况下,几十吨重的履带吊车只能以每小时几公里的速度,从一个工地“爬”往另一个工地。指挥部把建造平板拖车的重任交给了 102五七机运团,在全团能工巧匠的配合下,连绵细雨中铁工连上百人昼夜奋战在工棚里,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机械加工和 人工抡大锤一起上,在十几天的时间里,硬是制造出两台当时在国内技术、质量均属上乘的60吨平板拖车。从那时起,102所有的 大型施工机械有了自己的“座驾”,场地施工和厂房吊装的机械周转率大大提高,一举突破了当时制约二汽建设的瓶颈难题。 1970年5月1日,从102五七机运团驻地同时驶出了两个车队,一个前往红卫总指挥部报喜60吨平板拖车制造成功,另一个则是 送这场战役的指挥员前往医院抢救……哀悼这位指挥员的追悼会已在武汉举行,但得知消息的工人代表站满了两台“解放”车,一 天一夜的时间从十堰赶到武汉,非要把他“接”回山里和大家再见上一面。拗不过十堰工地战友们的泣求,102指挥部在机运团驻地 又再次为他举办了追悼会,那是因为人们感念这位20多天前还和他们一起睡工棚、抡大锤的好战友,思念这位进山9个月来每个月 130多元工资除零头当生活费,其余都送给了生活困难部下的贴心人,痛惜这位弥留之际的两天两夜不停地呼喊着“某某工地要上、 某某工作要抓紧”,并且喊遍了他所熟悉的干部和战士、甚至没给他的亲人留下一句话的好领导,不相信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仅在手上受过枪伤的“福将”,竟然在二汽建设中因积劳成疾,搭上了44岁的生命,成为了102处级领导干 部在二汽建设中去世的第一人。追悼会场上,长期在艰苦环境下紧张工作造成的压抑和失去战友的痛苦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和宣泄,几 百人、上千人的痛哭声和着哀乐回荡在山川河谷间,仿佛在告知天下,为创造二汽建设的奇迹,102这支为工作将艰险置于足下,为 事业将生命置于不顾的队伍,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