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普通话
包头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最早的居民是来自山西中北部一带,以经商为生计,多定居在包头老城即现在的东河区。1954年以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各路建设大军陆续调遣至包头。1957年包头两个新城区初具规模,市委市政府驻地的昆都仑区同时是包钢、二冶、一电厂所在地,从鞍钢、本钢支援包钢建设的东北人占了绝大多数。青山区是华建的大本营加上电建一公司、自来水公司、市政管理处和一、二机厂、棉纺厂等一大批新工厂的兴建,京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一带迁来的人口较多。当时三个城区说话的口音区别十分明显,在昆区东北话成了一统天下的主流语言。青山区口音比较杂,但基本接近普通话,有意思的是在青山区西边与昆区接壤的地方有从津城整体迁移到包头的阀门厂、开关厂及其家属区,全是一口纯正的天津话,至今仍被人们称之为包头的“天津村”。东河区则是地道的晋陕两省北部话语,被两个新城区的人称之为“此地话”,而东河区的居民称新区的人是“外路人”。新区的人多是国家职工有点瞧不起东河人,刚开始时新、老区之间很少交往和通婚。 昆区人和东河人说话的乡音太浓,而青山人说话接近于普通话,因此包头的普通话应该起源于青山区的华建人。在青山区,华建当时有企业办的五所小学、一所中学,加上后来一、二机厂企业创办的二十几所中、小学。这些学校都一律采用普通话教学,那时个别老师要是说家乡话授课会被学生们笑话的。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赵老师讲课文时总是把人(ren)字念成(reng),结果硬是被学生们哄笑的下不了台!我国的第一部《汉语拼音方案》于1958年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后,促使早期包头普通话从青山区开始流行于全市通用,逐渐成为人们交往的官话。 早期包头普通话可以在我们六局内华建前身的几个大单位(局机关、四公司、五公司、土木公司、安装公司等)年龄在50-65岁之间的老职工及家属中听到这样的口音。这种普通话,与以北方语言为基础,北京话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还是有些区别的,首先它不是很标准,其次是基本不夹杂其它乡音,用旁人的话评价:就是话说出来听不出到底是哪个地方的人。 现在的包头普通话和早期的普通话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其原因一是:包头的管辖人口从60年代的80万发展到现在的170万人成为我国一个著名的较大城市,其常住居民中融入了众多的内蒙中西部地区的新城市人。二是50年代后期华建的队伍陆续奔赴祖国各地,原来十几万人的职工及家属现留在包头及周边的人数日益减少,留下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子女也受当地人影响慢慢异化成为地道的包头人。现在的包头普通话在全市中青年人群中广泛使用且已带有较浓的“此地味“,例如:与人交谈过程中频频用“是-------”的上扬长音来表示疑问或附和他人的意见,给我们这些从祖国各地探望第二故乡的老华建人留下了异样的感觉。行走在包头的大街小巷,耳听已异样的包头普通话,眼瞅日益繁华且有点陌生的草原钢城,回想起在哪儿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心头不由漾起一番别具的滋味---------. 甚至由此联想起湖北省武汉市也名称为青山区的武汉最大的移民区,建区之初“土著”不到8万人。那时举全国之力建武汉钢铁工业基地,五湖四海的人都来了,其中仅来自东北三省的就达几万人之多。50年前武钢投产时,青山区的户籍人口即迅速增长到15万人。这些人主要生活在工人村、红钢城、任家路一带,讲的是东北普通话,但与青山人交流,就出现杂交的味道,形成著名的“青山弯管子普通话”。 至于弯管子话究竟怎么说,文字难以表述。它说的是武汉话的音,读的是东北话的调,说出来还不知不觉拐个弯。比如普通话说“干什么”,武汉话说“搞么事”,而青山弯管子话说“你干哈?”还有说得更绝的:“你告(搞的意思,发四声)么事唦?”这种语言出自成千上万人之口,便成为独特的方言文化现象。武钢的第二代、第三代都是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成长的,弯管子话成为了他们的母语。
看来不论是包头青山区的普通话还是武汉青山区的普通话以及四川渡口、湖北十堰、四川德阳、兰州西固等等新兴工业城市建设者们所讲的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50、60年代的“吉卜赛人”————中央建筑野战军到处流动、远离故土、四海为家、南征北战的艰难历程,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一献青春二献子女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