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建的大本营----青山区
华建调遣包头时总公司机关和家属临时安置在老城即东河区巴彦塔拉大街原铁道兵一军的驻地,现在是包头铁路分局的机关大楼。因大型工业项目多坐落在新区,所以总公司机关大楼和各单位的基地都在青山区开始选址并陆续建设,到1957年总公司及部分公司的办公楼及家属区均完工,能容纳十几万人居住的职工家属住宅小区也分片建成,青山区由此成为华建的大本营。 包头新区是迄今为止唯一以中共中央名义批准的城市整体规划方案来建设的,青山区则以东西走向约5公里长的青山路为界,青山路以北为重工业区(主要是两个特大型兵工厂,一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其中工业区东部为617厂,中间地带是包头二电厂,中间地带包银公路(老110国道)北边至大青山脚下分别坐落着华建总公司的铁工厂、金属结构厂、木器加工厂、预制厂等生产附助性工厂,工业区西部是447厂。近100公里长的包头环城铁路沿工业区北缘穿过。 青山路以南是生活区,呈方格网状的城市布局和东西经线南北纬线的干支街道,自然地形成了几十个整齐划一的住宅方块群,其中呼得木林大街的8、9、10、11号街坊(小区),自由路的7、9、号街坊、幸福路的2、3、4、5、6、7、8、9号街坊,富强路的4、5、10、12、13号等街坊是华建人的主要居住区。大多数街坊都是干土坯(早期,以后逐渐翻新成砖房)、青红砖为墙体的平房结构,最大的街坊按10栋×10栋的正方形布局,每栋7户,可居住职工家属700户。上世纪80年代初我局几个从湖北调遣到天津的单位,临时在塘沽北部荒凉的“北大荒”建造的建明里小区俗称“700户”可能也是受当年包头时的影响吧。上述小区除有少量的三层楼房外,大多数居住条件及其简陋,居室里没有上下水道更谈不上卫生设施,因此家中在穷也要必备水缸和水桶。每几栋集中设立一个公用自来水管和厕所,早晨起床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排队去挑水或是上厕所。寒冬腊月暴露在外边的自来水管被冻坏的比比皆是,水管周围结成厚厚的冰坨,打水的人稍不小心就会滑倒在地,即使这样每户25平米左右的简易居室往往也住着老少三代人呢,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工人盖房建楼但自己总是住着最简陋的平房或芦席棚,正如一首老电影《青年鲁班》插曲所唱到的那样: 你看那蓝天下,雄鹰在展翅飞往 你看那脚手架上,浴满了金色的阳光 我们是光荣的建筑工人,赤胆忠心为人民 为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不辞劳苦奔走四方 前面总是辽阔的土地,身后总是崭新的楼房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
在青山区华建几个比较著名的地方首先当属区中心地带自建的华建总公司机关四层办公大楼(现为我局原四公司、五公司、安装公司的前身----内蒙电三建和内蒙安装公司的联合办公大楼),这座1957年落成的建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至今不失于其庄重大气、宽敞明快的建筑艺术风格,丝毫不逊色于今日的现代化写字楼。文革时期的1969年在办公大楼前开辟了广场,耸立起新中国创始人毛泽东主席的全身塑像,也是包头市现存唯一的一座,至今保留完好。总公司大楼成为华建人记忆中的怀旧符号,也成为游走四方的华建人回访第二故乡的必到之处。 华建总公司机关大楼的北侧是用“华建”两字命名的职工俱乐部。当时包头市由于大型企业多因此建有许多的职工俱乐部,如一机厂俱乐部、二机厂俱乐部(即红旗俱乐部)、棉纺厂俱乐部、包钢俱乐部、二冶俱乐部(即东方红俱乐部)等等,华建俱乐部是最早建成的一个,现在看来这座建筑普通又平常,但要知道在当时这可是华建数万名职工和家属仰慕的最高文化殿堂啊! 这是一座典型的俄式风格的建筑,走进正门大厅墙壁上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十大伟人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是红军过草地和攻克腊子口的巨幅油画,这都是著名的职工业余作者周××的杰作。大厅右面的图书馆是人们饱览群书充实文化知识的场所。左面是约1000平方米的娱乐厅,常年对职工开放,有很多画有棋盘的方桌可供人们下棋打牌。这里经常举办乒乓球赛,周末舞会也在这里进行。那时跳舞很流行要求大家都要学会,各级领导们带头上场。从正门大厅进入左右两个半圆的大门就是可容纳1000多人的大剧场了,平时主要是放电影,每逢节日在这里都要举办连续几天的职工文艺汇报演出,50年代建筑工人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企业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而每次的开场节目都是大合唱。记得有一年的汇演,舞台上华建职工医院100多名男女转业官兵组成的合唱团,身穿褪色的老式军装个个英姿飒爽神采飞扬,高唱歌曲“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鬼啊!…”雄壮的歌声震憾人心鼓舞斗志!此外,职工业余话剧团、京剧团也是好戏连唱,印象较深的是京剧《失空斩》即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虽说是业余演员但大都是京、津一带的戏迷所组成,水平不亚于专业剧团!五、六十年代别说是电视机了就是收音机也很少见,这座俱乐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给华建职工和家属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对未来的希望!可惜的是华建俱乐部已于2011年因过于年久被拆除。 在华建俱乐部的两侧是两个装有灯光并有简易看台的篮球场,说到篮球,华建各单位可以在同一天内出动十几支球队与包钢、二冶、一机、二机等诸多的大企业对擂,足已见当时我们的企业实力是多么的雄厚。市里每年春秋举行的职工联赛华建准是能排在前三名之列,而华建球队的每一场比赛也总少不了职工和子弟们所自发组成的铁杆啦啦队,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的球队呐喊助威! 总公司机关家属大院的南边是华建职工医院,医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23兵团37军109师后勤部分院,于1951年在河北省景县留庄创建,由于109师是野战部队,流动性大,建院初期没有固定驻地,设备简陋,主要担负创伤急救和常见疾病的治疗,为前线服务,当时有干部、战士、勤务人员70人,其中医生4名、护理人员20名,全部设备三辆马车就能拉走.尽管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是全体医护人员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和白求恩精神,全力以赴救治伤病员为挽救伤病员的生命,恢复伤病员的健康作出了贡献.对保证部队战斗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51年9月随所在部队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入朝后驻泰川一小村庄,担负伤病员的抢救和治疗任务.为解除伤病员的病痛,医务人员不畏艰难险阻,翻山越岭巡视伤病员,使不少伤病员得到及时的救治,痊愈归队参加战斗,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 回国后,于1953年4月部队改编为华北建筑二师,其中五团奔赴东北投入国防建设,当时医院分为两个部分,一部份留在河北省定兴县北桃邱庄驻地,看护伤、残、病、弱人员,另一部份随部队去了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国防工地.同年留守医院随二师师直单位一起奉命调往天津,先后驻市郊的灰堆、王串场一带. 1954年6月开赴内蒙古包头市,并于1955年4月集体转业.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正式成立后,以建二师医院和华直二公司的医疗机构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企业性质的华建职工医院,医院成立初期条件很差仍然没有自己的院舍,头两年,先在东河区与总公司机关单身宿舍楼挤在一起,到青山区后,在位于幸福路六号街坊平房家属区临时盖了几栋砖房,开始接收患病职工和家属子女,直到1957年华建医院的正规门诊和病房大楼建成启用.从此几万人的建设大军及其家属子女有了自己一所现代化的医院. 华建医院创业发展的起点较高,首先,体现在医护和管理人员的构成:医院的行政和业务领导是从老解放区的医疗卫生学校或进修培训班选拔出来的,是管理医院的内行;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知名医院支援很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医学理论水平的医师分别担任了主要医诊科室主任或主治医生;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其中中医针灸科大夫就吸纳了很多民间的老中医;新中国培养的医科卫生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到医院,成为新生的骨干力量.第二,体现在医院发展方向明确:瞄准的是创办一所门类较为齐全,中型规模,覆盖常见疾病领域范围的综合性临床医院.同时医院紧密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成为各单位卫生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中心。第三,医院的规章制度管理严格按照现代化医院的标准制定并执行,超越了原部队野战医疗队粗放管理的模式.同时医院继承和长期保持了部队的作风,特别是始终坚持面向施工现场服务于职工及家属的工作指导方针没有变.当年超前思路的正确性,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宽阔的空间。目前医院的现状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原华建医院的母体现为内蒙古电力中心医院(同时保留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名称),是包头地区一所知名的三级乙医院。此外华建医院衍生出原湖北省建一局的职工医院(坐落在湖北襄阳市襄城区南街陈侯巷,是现唯一仍以102命名的医院)、天津塘沽杭州道的原六局职工医院(后与原塘沽中医院合并后,改名为具有中西医相结合特色的的塘沽中医医院)等两所综合性医院。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人对往事的记忆也许是模糊的,但自己的出生地是哪里是不会忘记的,而1955年以后出生的华建子女,也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生命诞生在华建医院! 说到华建知名的地方,还不得不说一下青山区人人皆知的“华建菜地”。 50年代中期,青山区设立行政区还没几年,建设高潮的到来,短时间一下子进来了几万建设大军,加之家属近十万人,同时筹建各大厂的厂方职工及家属、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等人员也陆续来到,青山区的常住人口很快骤增到20多万,居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一下子摆在了当地政府和各大单位领导的面前,其中居民吃菜是不可能靠外地长期调拨的,只能就地解决,然而那时青山区当地居民稀少荒凉一片,仅有几个很小的自然村散落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建立蔬菜基地的任务刻不容缓。除政府的努力外,华建开展自身农副业生产活动,实行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是势在必行,各单位陆续开始租借当地自然村的可耕荒地,也有的单位向城市的周边去建立自己的生活基地,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有的单位在市郊的麻池乡、新城乡、甚至跨过了黄河到几十公里外的伊克昭盟去寻找荒地用于种植养殖。总公司机关选择的是离城市较近的一个,在青山区的东部叫昌福窑子(当地对村落的称呼)地方租借了近百亩的荒地,建立了以生产蔬菜为主的基地,大家习惯叫“华建菜地”。 华建菜地除配备少量后勤机构的正式管理人员外,劳动力招收的是华建职工中未解决就业的家属,当时还没有“五七”家属连的叫法。企业职工及家属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开荒种菜本来就是行家里手,所以菜地生产搞得很有声色,不仅满足了各单位职工食堂的需要,还低价面向职工家庭供应,菜地种植的品种很多,当地土壤只要满足浇水各种菜品长的很好,内蒙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更利于植物积累养分。记得有一种西红柿其实可以叫“西黄柿”,是黄颜色的,长的又大且沙,一个就有近8两重口感十分的好,经常是供不应求。 那时候全社会崇尚劳动光荣的观念,学校课程表中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课时的劳动课,班级干部中都设有劳动委员,十分重视参加体力劳动,华建菜地因此也成为华建一所中学和五所小学劳动课的好课堂,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菜地参加一些拔草积肥的劳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说到积肥,菜地刚开始使用的都是人畜粪便发酵后的有机肥料,生产的是绝对的绿色蔬菜。后来为扩大产量也开始使用一种叫做肥田粉的化学肥料,没想到为此发生了一起轰动不小的意外中毒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参加华建菜地劳动的学生,稀奇地看到了几条装有肥田粉的麻袋,淘气地打开一看竟是白花花很洁净呈粉砂粒状的东西,一个嘴馋的孩子顺手抓了一点放嘴里一尝还真有点甜味就误认为是白砂糖,马上招来十几个孩子抢着吃了不少,结果不一会儿就出现呕吐恶心呼吸急促的中毒症状,此事惊动了总公司上下,牵动了职工和家属的心,同时传遍了包头市,中毒的十几个孩子被及时送到职工医院进行洗胃抢救,全市各大医院也派来专家赶来会诊并提供了各种支援,所幸的最后没有发生人身死亡。事后得知:肥田粉是一种氮肥,一般人对其了解不多,其实早在1905年就从欧美国家引入我国,建国初期自产量不大,当时为比较稀缺的的农业肥料,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铵,据说战争年代常作为生产炸药的原料之一,国内因误食中毒的时有发生。
华建除了承担了坐落在青山区几乎所有的大型工业和自身的基建项目外,还为青山区的行政事业机关、市政公用、医疗卫生、文化学校、商业服务网点、居民住宅等工程做出了应尽的贡献,青山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百货大楼都是二局承建的,著名的第一工人文化宫是二局四公司承建的,采用的是前苏联提供的图纸,是典型的欧州近代风格,至今仍是包头市召开重要大型会议的主要场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59年参加包钢一号高炉投产时曾在此召开的包头市干部大会上做过重要指示,市第四医院,市第四中学也都是华建的杰作,还有很多等等不胜枚举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是有了华建才有了青山区、才有了一、二机,华建与青山区并存是新中国建筑的摇篮地之一,华建最初的几个单位从总公司机关到各下属单位都曾在这里安营扎寨,华建组建初期所承担的主要工程都集中在了这里,如果有人说主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原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后称:建工部第一工程局,其中一部分是现在的中建一局)号称新中国建筑的“天下第一局”,那么华建总公司(后称:建工部第二工程局)也可以号称“天下第二局”,仅其承建几乎同时开工的一、二机厂厂房建筑面积就达到101.7万平方米!(一汽的工业建筑面积为41.1万平方米)这里培育和锻炼出大批新中国管理现代化建筑施工企业优秀的中高层领导干部、精湛的工程技术专家和业务管理人才、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的现场操作工人;衍生出众多的施工企业及其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接班人;积累了丰富的建国初期特大型工业项目施工管理经验,发挥了院校不可替代的现场实践培训功能,从这里输送出几万人的建设大军走向祖国大江南北强有力地支援了各地的建设事业。华建人所建立的功勋永远载入了青山区、包头市、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的史册中,而青山区作为最初的大本营也永远留在华建人永恒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