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工程局成立前后
建国初期,我国在辽宁省锦州市葫芦岛建设的渤海造船厂,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新中国建设的一个大型造船基地。
为什么要在葫芦岛建设这样一个造船厂?姜庆印介绍:葫芦岛脚下是一个有名的深水港、不冻港,大型船舶、军舰可以直接靠岸,是天然的战略要地。据说,朱德元帅曾多次到此视察;日本投降后,有105万日本侨俘也是从此地遣返回国的;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在东北战事失利后逃跑也是从此路过的。所以,国家在这里建设造船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北工程管理局第二建筑公司第五工程处(以下简称“五处”)1955年承接葫芦岛造船厂工程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工程也历经了上马下马多次周折。1957年,经建工部和东北工程管理局批准,在五处的基础上,充实力量组建了东北第五工程公司。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直属企业下放到地方的决定,东北第五工程公司下放给了辽宁省,更名为辽宁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公司机关也由锦西迁入葫芦岛。
到了1960年,渤海造船厂工程又准备大干快上,建工部便从抚顺调来了辽宁省第三建筑公司、安装工程公司,从上海调来了第二基础公司,从辽阳调来了辽宁省第四建筑公司;此外,来自兰州的土石方队、天津的打桩队,也陆续进入葫芦岛。用现在的话说,这些单位属于分包单位,总承包造船厂任务的是五公司。由于当时单位太多,五公司统一协调的难度加大。于是,当年1月份成立了由建设单位、造船厂和施工方合为一体的现场党委;同年3月份,又成立了现场指挥部,下设调度室。当时锦州市委委员王敬之任现场党委书记,从建工部调来的刘一心担任调度室主任。现场党委和指挥部成立后,造船厂工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施工高潮,厂区主要工程如造船车间、放样车间、锅炉房以及围堰、防渗围幕等相继开工。
根据中共锦州市委指示,1960年9月,辽宁省第三建筑公司和辽宁五建合并,组成了新的辽宁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辽宁三建”),任命周华为经理。
辽宁三建组建以后,由于渤海造船厂项目摊子太大,依然未能解决众多参建单位施工生产科学有序的问题。为了使造船厂工程所有施工单位归属到统一的指挥协调之下,1960年10月5日,建工部施工管理局局长任朴斋和中共锦州市委基建部的王志良一起来到葫芦岛,与辽宁三建商谈筹建渤海工程局事宜。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在合并后的辽宁三建的基础上,汇集各方施工力量,渤海工程局(下称“渤海局”)应运而生,李景昭为第一任局长兼党委书记,李裕民、康郁文为党委副书记,周华、张芥士、刘一心为副局长。
渤海局成立之时,正是我们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加上工程任务削减,职工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在工作之余,渤海局组织开荒种地,建起了农厂,用“瓜菜代”填饱员工的肚子。
谈起那段艰苦岁月,廖永绵说:“1961年秋,我从葫芦岛回四川老家探亲,那时刘一心副局长已经调回北京建工部工作,我便把地里种出来的地瓜顺道扛了一袋送到他家,让他品尝一下我们生产自救的成果。他非常高兴,还硬留我在他家吃了一顿费了很大劲才做出来的水饺。”
艰苦岁月里也有难得的乐趣。据两位老同志回忆,那时渤海工程局也想到了“靠水吃水”这一招,局里还组织了打鱼队,派副局长周华等人去温州买船,在海里捕鱼贴补职工生活。
李景昭局长不仅注重抓好生活,更注意抓好生产和技术。记得在1963年2月8日,渤海局还在一工区施工的石油五厂金工车间召开质量现场会,李景昭在以实例教育大家的时候特别强调,质量不好,推倒重来,不留后患。当时,预制板加工厂生产的一批预制板质量没有达到要求,李景昭亲自举起大锤砸碎了一块预制板,在场的干部职工随后纷纷动手,共同销毁了这批劣质产品。这次质量现场会后,全局的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