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家园心语 | 网站简介 | 华建历史追溯及寻踪 | 华建人物录 |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史实 | 天南海北的华建人 | 华建史话漫谈 | 华建老照片 | 建筑文化论坛 | 后台管理 | 
More>>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华建人物录

    
华建历史追溯及寻踪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史实

     50-60年代三北地区建设回顾

     102工程指挥部与二汽建设

     华建的传承-中建六局在前进

     天南海北的华建人

     华建史话漫谈

     原建工部系统企业风采展示

     共和国建设纪实

     华建人家成员QQ联系地址


More>>

More>>

More>>

More>>
   联系人: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1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9日 9时12分


                              那些年--那些人--  那些桥

     2013年3月7日,位于十堰市车城西路二汽供办路段的东风公司厂区铁路桥被一辆外地超高挂车撞毁,在外人看来原本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虽然也引起了十堰市民的一定关注,但从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来看,没有谁会比曾同处一个特殊群体的他们更为强烈——惊愕、唏嘘、扼腕叹息者皆而有之,尽管他们中有人家居十堰,还有不少人身处襄阳、武汉、北京和天津等地。也许是因为这座桥给他们留下的记忆太深,或许是因为他们对原二汽、对十堰市那些亲手建设的厂房建筑那份无法割舍的情愫,更多的心结也许还是缘于他们曾经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这是一支有着4万多名干部职工的队伍,大部分人均是抗美援朝归国后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二师”中的官兵,该师自1953年集体转业后曾先后组建为“国家建工部华北工程局”,“国家建工部第八工程局”,参加过包括国庆十周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十大建筑”、内蒙包头钢铁公司以及国家在华北、西北地区一大批军工企业的建设,1969年受国家建委派遣,以国家建工部八局为主,与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在内隶属国家建委的其他单位一起,组建为国家建委102工程指挥部,先后陆续集结到鄂西北红卫地区(现在的十堰市城区),承接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建设任务,完成了该厂80年代之前的全部工业厂房、主要民用生活设施、主要工业设施设备和生产自动线的建筑安装任务,是二汽及后来十堰市建设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这支队伍当年的简称是“102”。
   上世纪的70年代初,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正值关键时期。顶着“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克服着自然环境恶劣、物资匮乏、施工条件差、工程技术人员短缺等种种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考验,参加二汽建设的各路建设大军,铭记着毛主席老人家“二汽建设不好,我一天也睡不好觉”的期盼,放弃和取消了节假日,抢晴天、战雨天,甚至24小时连轴转施工,为让自己亲手建设的厂房车间里早日驶出“25Y”军车,早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在东至白浪、西至花果的几十平方公里山峦沟壑之间各种类型建筑工地上激战正酣。
   1972年2月,一道任务指令由国家建委102工程指挥部下达到其下属的“102五七机运团”:组织精干力量,完成二汽厂区铁路专用线铁路桥梁的吊装施工任务。
  厂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在当时迫在眉睫,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汽车制造专用设备、生产原材料、基建物资,要通过它转运到各专业厂和各个建设工地,各专业厂生产的零部件总成相当一部分要通过它送往总装厂,总装厂生产出的汽车很大批量要通过它转运到山外。当时二汽建设地区仅有一条象样的公路——“老白公路”,要想突破道路运输条件和汽车运能对二汽建设造成的“瓶颈”限制,加快二汽建设步伐,建设厂区铁路专用线也许就是二汽建设决策层最佳的选择。
然而,在建设厂区专用铁路过程中,建造跨河越沟的铁路桥又成了难题,要把一片片重达几十吨的混凝土桥梁安放到距离地面几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度的桥墩上,以现代的架桥设备、架桥技术和架桥能力来看均不在话下,可在当时竟成了没有专业施工单位,缺少专用架桥设备的二汽专用铁路建设大军面前的“拦路虎”。如果把铺架铁路专用线比做在画布上画就一条龙,那么铁路桥的架设无疑就是“画龙点睛”的关键之作。
   架设二汽厂区铁路桥的任务落到了“五七机运团吊装营”。说起吊装营也许现在人们知晓的不多了,但在二汽建设时期、在整个“红卫地区”可说是赫赫有名,不说其帐下的500多名精兵强将,不说其拥有的十几台大型履带吊车(其数量和性能在当时全国建筑企业中屈指可数,也是国家建筑业中有限的“家当”),仅凭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屋面钢梁吊装的不凡经历,并且是102各施工单位中唯一必需参加二汽所有厂房建设的施工团队(102各土建单位建设的二汽厂房都需要吊装营完成上部结构和屋面吊装)这一点来说,其在二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也就毋庸赘言了。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二汽总厂及各个分部、102各土建单位对吊装营的尊敬和偏爱:在那个业余文化生活相对荒芜的时期,二汽的建设者们每到晚上大多会四处奔走寻觅观看露天电影,惟有吊装营的将士们经常可以在大院内安稳等待观看慰问电影,每周至少两场,甚至时不时会发生电影队之间“撞车”的笑闻。
   说起当年参加二汽厂区铁路桥吊装,现居住在十堰市汉江路省工建总公司土木工程公司家属楼,当年吊装营的吊车司机、年逾80岁的杨宪福老人,尽管对人物、时间和事件的记忆可能不很准确,但谈起40多年前的经历,老人说话声音情不自禁高了八度,连说带比划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二汽厂区铁路桥吊装首先是从总装厂线路段开始的,先后依次吊装的顺序是配套处桥、供办桥、神定河一号和二号桥,二汽厂区铁路专用线十堰火车站至白浪段的韩家沟桥等,由于二汽厂区铁路专用线和从十堰穿过的襄渝铁路线有些路段是重叠的,两条铁路线上还有那些桥是他们吊装的,老人有些记不清了。
意志和重量的较量、智慧和艰难的比拼、依靠“土洋结合”拼出一条血路,这不是宣传口号或辞藻的堆积,这是对102人铁路桥吊装施工过程中具体表现和经验的总结,成为了各个桥段工地吊装施工过程的真实写照。
   二汽供办铁路桥的吊装,由于地形地貌和空间环境的限制,只能采用“四机抬吊工作法”进行施工,即在预制桥梁基本就位后,四台吊车同时起吊桥梁两端,将桥梁放到桥墩上。说起来简单,可在施工中却是风险重重:首先是起重能力问题,参加吊装的吊车分别是一台原苏联产的1252型起重(挖掘)机,一台抚顺挖掘机制造厂和两台上海建筑机械制造厂仿苏1252制造的国产1001型起重(挖掘)机,总起重能力仅65吨,而待吊桥梁的重量却是60吨,再加上8个80多公斤重卡环、近百米长犹如小孩胳膊粗的钢丝绳、一个近一吨重的“铁扁担”,四台吊车最大的起重能力和桥梁的重量相差无几。按照起重操作规范,基本限定吊车在吊起桥梁后,只能直起直落,任何一台吊车轻易不能做改变吊臂幅度、从而降低起重能力的动作;其次是协调指挥问题,即如何在四台吊车起重能力和各车所在位置和角度不同的情况下,合理控制各车起吊速度和旋转角度,吊车司机的操作和指挥员的哨音、手势必须精密配合:最后就是确保这些通过手拉脚踹杠杆来控制油压操作的履带吊车的机械性能,绝不能在最要劲的时候“掉链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具体到任何一台吊车出现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全部吊车倾覆、桥梁损毁、甚至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
   吊桥工作终于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开始了:维修人员携带工具寸步不离吊车左右,及时排除隐患,将机械调整到最大效能;指挥员站位准确、哨音明亮、手势果断;各台吊车均由清一色六级工机长操作,他们全神贯注、动作麻利、配合精密,四台吊车无论是厘米间的提升或转动动作都是整齐划一......工地上吊车铁臂剑指蓝天,柴油机喷发的浓重油烟笼罩整个现场,机械轰鸣和尖啸的哨音震耳欲聋,巨大的桥梁如同积木般乖顺的安卧在了桥墩上,这是一场意志和重量的震撼人心较量,这也成为了吊装营在二汽厂区铁路桥吊装中惊人的一次“壮举”!
 
   如果说供办铁路桥是力量显示的舞台,接下来的神定河一号、二号铁路桥吊装工程无形中就演化成了智慧比拼的战场。原102机运团吊装营生产股长闵宪云在40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是直摇头,无法想象当时的条件下怎么能够把那个活儿拿下来,一个字:难。这座桥整体是三榀相连,吊车仅能站的位置处在河边,无论是吊臂的高度还是起重能力都达不到施工要求。没有架桥机,吊车又吊不动,几十吨重的桥梁如何能放到距地面十余米高的桥墩上,经过寝食难安的工程技术人员苦心钻研和吊装工人献计献策,终于一个可行的方案出台了,这就是让吊装营人自豪了几十年,曾作为经验在国家建工部所属企业中进行推介交流的“便道横移施工法”。具体方案是这样的:先是土方施工,用挖土机、推土机、翻斗车将土石运来进行大面积堆积,其高度应与装运桥梁的火车平板车底板和桥墩水平基本持平,通过夯实道渣基础、铺设枕木、装上铁轨形成一条“便道”,然后在桥梁运来方向的铁路线上加装铁道道岔,使便道铁轨与其铁轨相连,当火车将装运桥梁的车皮顶上便道时(此时便道与桥墩所在铁道中心线夹角距离还有近20米),再行铺设道木、架设纵向钢轨直达桥墩,桥梁就位前在其底部大量涂抹润滑油,用千斤顶将其从火车平板车上顶起,车皮退出后把桥梁落到纵向铁轨上,再用大功率卷扬机将桥梁一点点“横移”安放到桥墩上——如此完成三榀六片桥梁的吊装任务。
 
   神定河桥从春到夏吊装的日子里,各工种工人们战高温斗酷暑争先恐后拼抢工期,抢晴天战雨天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整个施工现场彩旗招展、歌声嘹亮、人声鼎沸、机声隆隆,映衬着吊装工人、支援民工不怕劳累、不惧艰险的精神风采。从二汽总指挥部、102指挥部到团、营各级的领导来了,同样挽起袖子参加劳动;工地广播站从早到晚播放着工地施工进度、好人好事、擂台竞赛信息;维修工人昼夜抓紧时间维修保养机械,卫生所的医生们穿梭在人流中送医送药,炊事员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每一位工人的手中,一直到工程顺利完工。参加吊桥梁的人们当时可能并不熟悉埃及的金字塔,以及了解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这个世界奇迹是怎么成就的,如果知道“便道横移施工法”竟与据说几千年前建造金字塔的手段十分接近,他们的自豪和骄傲就更顺理成章了。
   当年吊装营一连的起重工马玉柱,在参加原郧阳地区商业局(简称二级站)办公楼前的二汽厂区铁路韩家沟桥(位于现在的十堰市重庆路)吊装时,还是个毛头小伙子,40年后说起当年吊桥的经历,仍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韩家沟桥吊装采用的是“预架梁吊装法”,说是采用,准确说应该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逼”出来的办法。韩家沟桥距地面近20米高,这样的高度就算把当时吊装营的所有吊车全拉上去,因高度和起重能力限制用吊车吊桥梁也无法完成。工程技术人员和起重工经过激烈的反复论证,“三个臭皮匠合成个诸葛亮”,决定以“土洋结合”的“预架梁吊装法”完成施工。
先是把102机运团铁工连制作的的替代钢梁(约十几吨重)用两台吊车吊起放到桥墩上,架上道木铺上铁轨,与运送桥梁方向的火车铁轨接通,再在吊车配合下把四架“抱杆”立在桥墩的两侧四个点,组装成门字形龙门吊,龙门吊两角悬挂大功率滑车吊钩,待火车将拉载着桥梁的车皮推上替代钢梁后,以龙门吊的四个吊点将两片桥梁吊放在替代钢梁的两侧,火车皮退走,然后再用两台吊车将替代钢梁拆下吊放到地面,最后以龙门吊再将每片桥梁吊起合拢在一起,三榀六片桥梁采用上述办法逐一安放到位后,大桥桥梁吊装宣告完工。现在说起来很容易,但当时施工过程中的紧张惊险却是接连不断,施工人员紧张的神经一绷就是两个月:跟着替代钢梁上到桥墩的起重工因缺少方便的抓手和站脚之地,时刻面临从高空坠落的风险;火车进退和吊装指挥之间的配合靠大声接力喊叫传唤,稍不注意会出现车皮推过界限导致火车落轨,后果不堪想象;各龙门吊吊桥梁时靠地面指挥挥动小旗起吊,如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平衡起落,龙门吊垮塌和桥梁塌落的后果也随时会出现……这也是担任地面总指挥的田赐义班长昼夜寝食难安,工作时脸上青筋直跳,喊哑嗓子,甚至急眼时粗话连天的主要原因。其实要说注意力不集中的“合理原因”有太多太多:有各工种人们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的紧张和疲惫,有干部职工常年带病坚持工作的体力下降,有临近春节了,不少刚参加工作远离家乡的年轻人对父母的思念,还有不少老同志因参加“三线”建设,家属无法安置而一家人几地分居,孩子无法上学跟着大人漂流四方,以及还有不少职工家属到了“山里”,全部家当还远在丹江火车站仓库因工作紧张无法取回……
 
   二汽厂区铁路桥吊装相继完工了,可以说每孔桥都是102人心血、智慧、汗水的结晶,每孔桥都是102人身处清贫却精神富有,工作普通却追求高远的见证,能为国家的二汽建设作出如此贡献,能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需要融合在一起,用许多参加过二汽建设102人的话说,值!
 
   说完二汽厂区铁路桥吊装,还不得不说一下102人在二汽、在十堰参加的其它桥的建设,因为那些桥的落成和健在同样与我们这座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站在十堰市车城路与东岳路连接处的人行立交天桥,你会感叹这座桥的造型别致和制作精巧,这是原102人为十堰和二汽改善交通环境建造的第一座桥,也是102人在民用设施中创造的“杰作”之一,虽然已历经近三十年的风雨,整座桥还是充满着时尚气息,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落伍。1987年秋,二汽向省工建安装公司(原102安装二团)提出,要在25厂和东岳路之间造一座过街天桥。安装公司三处组成了一支精干的队伍,利用市第十三中学的场地先分别制作桥身各个部件,在先后克服了没有图纸,没有参照物,白天学校上课制作不能发出声响,架桥处交通流量大而无法长时间使用大型机械设备等困难后,圆满完成了架桥的特殊任务。令人们赞叹的是,预计架桥的时间为三天,为此交警部门还作了限制通行和车辆绕行的预案,但安装公司三处是从傍晚开始进入阵地,组装工件除大吊车少量配合外基本采用土办法,以立柱桅杆加倒链为主要安装设备,仅用一个晚上就把立交桥架了起来,让第二天通行经过的市民和前来“助阵”的二汽总厂领导大为惊叹!
 
   除此外,还有十堰市邮电街老公路桥,人民路六堰公路桥和过街天桥,现已经拆除的人民路三堰过街天桥,从火车站至人民路横跨襄渝铁路的老公路桥,东岳路立交桥,车城南路二汽45厂过街天桥......这些桥有的是102自己施工建设,也有的是投入机械和技术力量参与建设。
国家建筑工程部102工程指挥部的番号,随着二汽二吨半越野车形成生产能力和“102”工程的结束,而于1975年前后取消,从那时起原102单位整建制归属了湖北省,在80年代初有一半人员设备和76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队伍一起,与原中建一局的两个公司在天津塘沽合并,成立了“中国建筑总公司第六工程局”。
    也许是曾经102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或许是熟悉102的人们对这支队伍的拥戴和留恋,尽管“102”番号没有了,但在十堰、襄阳、武汉、北京、天津等地,不少人们对102在天津、湖北的承继单位“中国建筑总公司第六工程局”和“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所属各分公司,习惯的称谓仍旧是“102”。在人们的心目中“102”不仅是个值得尊重的单位、是个优秀的群体,更主要的是还代表了人们所钦佩所怀念的一种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
    回眸十堰这座新兴城市,在被越来越多日新月异、应接不暇的时尚建筑吸引的同时,视野中仍难免映入记录着沧桑的建筑影像,那是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城市记忆,是我们的生活不断发展和延续的见证。念及过去并不代表怀旧,尤其对于曾经的一个特殊群体的人们来说,更多的也许只是无法抑制的淳朴情感的本能宣泄,就如同我们看到了供办的铁路桥,就会想起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桥......
                                                    
                                     作    者:魏  巍
                                                       联系电话:13986887357


友情链接: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版权所有(c) 华建人的家园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联系人   :   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7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