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家园心语 | 网站简介 | 华建历史追溯及寻踪 | 华建人物录 |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史实 | 天南海北的华建人 | 华建史话漫谈 | 华建老照片 | 建筑文化论坛 | 后台管理 | 
More>>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华建人物录

    
华建历史追溯及寻踪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史实

     50-60年代三北地区建设回顾

     102工程指挥部与二汽建设

     华建的传承-中建六局在前进

     天南海北的华建人

     华建史话漫谈

     原建工部系统企业风采展示

     共和国建设纪实

     华建人家成员QQ联系地址


More>>

More>>

More>>

More>>
   联系人: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1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4日 20时40分


                 七百户和北大荒

                                          王宝山
      一、“七百户”
     唐山大地震后,现在的中建六局(即: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半数员工)响应中央号召,于1976年开始驰援津沽震后建设,大批人员则于1980年10月以后陆续搬迁。为了解决这些职工和家属的居住,塘沽区政府在新北路南,新河庄与工农村的交界处规划了一块临时建筑用地,中建六局依据用地面积,总体规划了七百户的临时平房,区地名办公室把这里命名为:建明里,可中建六局的职工们都把这块临时住地俗称为“七百户”。
     “七百户”虽然不大,但在塘沽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全国各地凡和六局人有工作、亲属、朋友关系的人都知道“七百户” 这个地方,可谓小有名气。“七百户”原本是一片坟地,芦苇丛生,坟头林立,水塘连片,盐池纵横,是新河庄农民收割芦苇的天然草场。六局的建设者们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建设起一片新的家园。
     “七百户”的房子是红瓦双面坡顶一层砖房,约80余栋,每栋八到十户不等,房子排列非常整齐,有笔直宽敞的水泥马路,路灯、人行道、区间甬道、公共厕所,有百货商店、菜场、粮店、托儿所、保健站,是当时建筑工人因偏离城区而形成的“大企业小社会”的一种体现。
     “七百户”居住的全是六局的职工,有局机关总部、职工医院、材料处、职工中专、五公司、安装公司、机施公司(现在的土木公司前身)的员工。他们虽同属六局,但都来自五湖四海,有着较长的工龄与 企业阅历,是六局的开拓建设者,更是六局的中流砥柱。
     据不完全估算,“七百户”约有2800人居住,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每当上下班时间,更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每当假期,房前屋后的马路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活动场面,有孩子们玩耍跳皮筋做迷藏的,有大人们打扑克牌下棋的,有在一起谈天说地侃大山的……总之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场面应有尽有,充分体现了乐观、向上、活泼、和谐、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生活场景。
     由于“七百户” 属塘沽城区的最北端,交通、购物、上学、看病、文化娱乐都极不方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所享受的公共福利是有限的。“七百户”周围环境较差,在芦苇、水塘、稻田、盐池包围之中,是蚊子滋生蔓延的快乐天堂。每当夏季,晚上七点钟左右,是蚊子肆虐的时候,一巴掌能拍死好几个。只有在这个时候,“七百户”的住户们,才各家门户紧闭,呈现出一天的寂静。而老鼠、刺猬、黄鼠狼、水蛇跑到家门口、流窜进小院的事早就被大家习以为常了。冬天刮西北风的时候,“七百户”就被弥漫的沙尘暴笼罩,男士外出戴墨镜,女士出门蒙纱巾,可称得上是“七百户”应季的一大盛况。
     83年以后,局各单位相继盖起了正式的家属住宅楼,一部分老职工们随之乔迁新居,新结婚的职工又搬了进来,七百户变成了全局的周转房。在以后随着塘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先是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主线路从“七百户”原址东西穿过,七百户一分为二。90年代中期塘沽区为了美化城市容貌,要求强制拆迁“七百户”。六局各有关单位和居住在这里的职工顾全大局,在新的家属基地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毫无怨言在很短的时间里各自想办法搬迁,从此“七百户”便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可是,在那里生活居住过的人们都会留下无尽的回忆,它是建筑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那里有我们的酸、甜、苦、辣,那里有我们的自豪与光荣,那里曾经是我们生活过的家园!
      二、“北大荒”
     八十年代初,塘沽区新北路以北,是一大片生态湿地,有一眼望不尽的芦苇荡,那里没有人居住,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仅有通往稻田和苇地的羊肠小道,和东北黑龙江的北大荒有些相似的地方,所以,六局职工把它称为塘沽的“北大荒”。那里的环境就像职工们诙谐的顺口溜里说的一样:北大荒、好地方,野鸭飞、兔子跳,鱼虾、泥鳅逆水漂;蝉鸣、蛙叫、蚊子闹。1981年以后,六局建设者们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建起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开始了创业之路。
     在“北大荒”创建生产基地的有:机施公司的第一、第二(后称为修理厂和基础工程处)、第三施工处、材料处(含油库);四公司的预制构件厂;安装公司的加工厂和机运站等七家各公司所属的二级单位。这些单位相对于土建主业来说是从事机械施工、运输、机修、构件预制、管件加工制造等专业分包或附属作业的单位。设备数量和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在当时都属同行业较先进的水平。这些单位为塘沽、为天津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为六局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着先生产后生活,抓紧时间投入生产的指导思想,基地建设之初都很简陋,临时土路、临时水电,大部分的车间、办公用房、生活用房都是单层活动板房。为数不多的砖房,只供具有关键生产设备部门放置机械设备和仪器使用。办公环境和单身职工居住环境非常艰苦,活动板房的室内“优点”被职工们总结为:夏天如蒸笼,冬天似冰窑。外面下雨屋里漏,北风吱吱刺耳鸣,睡觉老鼠上床头。其周边由于道路简陋没有硬化,下雨时一片泥泞和污水,不穿雨鞋无法出门。由于房前屋后杂草丛生,生长的蚊子又黑又大,咬人特别厉害。那时电视还很少,各单位为了活跃职工业余生活购买的电视,采取集中观看的方式,夏季一般都在室外,看电视时要穿上雨衣和雨靴,手里还要拿着扇子不停的摇,穿着薄点的衣服就会被咬的受不了,晚上则只能在闷热的蚊帐里度过。交通非常不便,上下班要走半个多小时,有了自行车以后,远道的也要骑一个多小时。赶上雨雪天气,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被粘土糊的转不动,人们不得不在泥泞的路段扛着自行车行走。
     那时,人们的生活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中午单位食堂提供的几毛钱的午餐都舍不得吃,双职工中午都要骑车回家做饭。由于当时家家都是用蜂窝煤炉做饭,火头弱、温度上升慢,等饭做熟还来不及吃就已经到了快上班的时间。有时,蜂窝煤炉火灭了,连饭都没时间做。但,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职工们却很少有人迟到早退,坚持准点到岗。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北大荒”的条件逐步得到一些改善,办公、住宿、生产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为了解决交通道路问题,各单位动用了汽车、挖土机、推土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工人们发挥各自特长,各显身手,领导带头亲临参战,共青团组织了青年突击队,日夜突击奋战,经过大家的努力,在很短的时间,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马路就展示在人们的眼前,从此结束了“北大荒”没有马路的历史,解决了工作在这里人们的出行困难。
     “北大荒”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六局的职工们却从不叫苦,不怨天尤人,他们忠诚企业,勤奋工作,热爱生活,用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完善着自己生活工作的家园。他们为祖国建设流过无数的汗水,经历过无数的艰难曲折,他们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与光荣。引滦入津的英雄、尔王庄水库的华北“三雄”均留下了六局人的美名,天津外环线、京津塘高速公路、天津煤制气、军粮城电厂、开发区第一桩一一展现了他们的智慧与丰功伟绩,不愧于天津市前老市长李瑞环同志称赞的“铁军”!
                       (作者曾任六局土木公司党工部部长)


友情链接: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版权所有(c) 华建人的家园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联系人   :   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7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