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
联系人: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1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 | |
|
您当前位置
-> |
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9日 19时53分
“国际劳模”的故事 王延英
时间是1985年的夏天,地点是伊拉克新辛迪亚。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倾盆而下,河水猛涨,严重的威胁着首都巴格达。 幼发拉底河急需提闸往下游泄洪,但由于这个沙漠之国很少有过如此罕见的大雨,因而那河上若干年前由印度人建造的闸门,其下闸15年来就一直不曾使用过。锈蚀加上淤泥塞,全凭急来的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几次试提不能成功,有关负责官员被罢免,新上任的更是心急如焚。 万般无奈,有人突然提出,去“差依那”(意即中国)公司求援,于是来到我局新辛迪亚坝工地,水火不留情,救人如救己,经理们立即派最有经验的工程师出马,这其中就有鼎鼎大名的劳模----中建六局机施公司的于桐林。 62岁的于桐林师傅是一位有近50年专业经验的老钳工,加上肯钻好学,许多活都很精通,多少次被评为天津市劳模、标兵,在国外工程中也是屡立战功。由他去的确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到了现场,于师傅绕着闸门边看边琢磨,很快提出方案:先用热铁换下铸铁的闸门吊耳,以免吊钩拉豁,再增加吊车滑轮组数,加大提升力。他边干边指挥,果然一举成功,被淤泥深深埋了15年的下闸缓缓升起,洪水湍急的奔腾而去。如此这般,16个闸门都被一一提起,巴格达险情解除,两岸的居民得救了。顷刻,岸边闸旁围观的人群爆发出欢呼声,高喊着:“差依那”!“差依那”!把于桐林举起来扔过顶,连小孩也用手势对他表示感谢,在场的伊方官员激动地同他拥抱并频频亲吻,还提出以每月一千多第纳尔的高薪留聘他任职,当然也有小洋房小汽车,但他只顾红着脸摇头,活了这把年纪,还是头一次见这样的场面。 对于桐林来说,这只是小事一桩,而伊拉克人却被中国工人的友谊、智慧和精湛的技术所深深感动,当地的水利部门请他吃了一顿饭:牛油拌饭和烤羊肉,这是穆斯林的最高礼遇,巴格达电台和官方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件事,在工地上,这件令人引以自豪的事像传奇般谈论了好长一段时间,“国际劳模”于桐林的美称也被大家叫响了。
(作者曾任六局建设报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