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16年9月6日 21时40分
说说“三线建设”的那些事
李长茹
1970年元月25日,17岁的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内蒙古包头市,抱着每天能吃上大米饭的美好愿望,只身一人经北京、武汉、丹江中转,于28日到达湖北省十堰市土门地区的102指挥部七团,报到后,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建筑工人,二十多天后,与先期到达的内蒙华建八公司的一百多名员工过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革命化春节,参加三线建设的工作由此开始。
在土门的六年艰苦环境下,经历了我人生最为珍惜的少年、青年时代,我怀着一颗滚烫、单纯的心奋斗在武当山下,神定河畔,为此我们流汗流血,有的小伙伴甚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本文旨在对发生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的我们真实故事做段回忆,并且感恩那个年代,感恩十堰人民,因为正是这样一段经历,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得以尽快成长。它是我生命进程中的一部分,感恩上世纪七十年代给我带来的一切。
谨以此文纪念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三线建设”无私奉献的全体建设者。
一、说说“大会战”那些事
1970年3月单位为我们分配了工种,我被分到七团三营十连的钢筋一排,成为了一名学徒工。5月份,我们钢筋排承接了四分部(后改称东风轮胎厂)“315”车间的全部钢筋绑扎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急,团总部发动了第一次大会战。我记得当时的口号是“大干60天、拿下315”。当时我们班共有二十五人,由原华建部分老技术工人、1968年复转军人、武汉建校学生及我们子弟、一名青岛工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组成。
那时我们年龄小,又是学徒工,搬运钢筋是我们每日工作的内容,第一天到现场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那时我们年轻,心滚烫滚烫的,干什么事不愿落在别人后面,“315”车间的钢筋用量很大,除主体外还有塔楼部分,塔楼用筋最长的长18m,直径32mm,看到四个师兄扛起了一根,我们四个小师妹也不含糊,巾帼不让须眉吗,抓起一根最重、最长的钢筋扛在了肩上,当时赵爱琴、沈静宜与我同龄,徐淑年小我两岁,虽然只有不到300米的距离,但一根钢筋扛下来已是满脸通红,心跳加速,双腿直抖,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转,那时像父亲一般的师父们看到这种情况做了调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大会战的六十天中,我们早出晚归,有时还要加夜班,没有休息一天,遇到雨天我们走在泥泞的路上常常一只脚出去了,雨鞋还在原地不动,许多女同志即使在生理期也从不言语,默默的工作着,干着和男同志一样的重体力活,我们抱怨了吗?不,我们没有抱怨!因为我们的青春无悔。那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早日建成二汽,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
六十天后终于拿下了“315”,营部召开了表彰大会,我们钢筋版班因工作突出被评为“先进集体”,每人奖励一本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今天的年轻人看了后会不理解,为什么没有物质奖励?在那个年代里对我们来说那已是心中很高的荣誉了,因为这是我们参加“三线建设”获得的第一个荣誉。
之后的几年中,我们又参加了“104”车间“102”车间“北山蓄水池”等工程会战。会战“104”车间时,我们钢筋绑扎任务已完工,为了配合现场混凝土浇铸,全营打破工种界限,不分男女老幼,全员上阵。现场混凝土浇筑的那一天,我们从早上七点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后勤服务人员把饭菜送到工地,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灯火通明,我们负责筛沙子、运沙子,每人一辆小车,装满就走,施工现场没有听到一句叫苦叫累声,因为当时我们拥有最充沛的体力,最单纯的思想,和最旺盛的热情,一心只想为二汽建设添砖加瓦,盼望着二汽第一辆汽车早日出厂。当时的领导干部基本素质较高,崇仰正统和主流,与工人同甘苦共患难,吃住在一起。在会战北山蓄水池的工程中,钢筋工艺流程相当复杂,水池虽不大,但图纸一大堆,双层网面、四面铺满了密密麻麻的钢筋,绑扎工作繁重,身为营长的张玉辉同志已年近花甲,拿着一把钢筋钩子,整整和我们干了一个晚上。七月份的十堰,正值三伏,蚊虫叮咬、汗流浃背,老营长患尿失禁多年,那时没有纸尿裤,只能垫一些破布,远远的就能闻到他身上的气味。而我们大多人的双手,已鲜血直流了。
“三线建设”的建设者们,心底中,艰苦为乐,四海为家、胸怀豁达、性格豪放、做事干练,有大家子气,始终保持着不畏困难,坚定必胜的精神和信念。
最令我难忘的是刚参加工作那年的夏天去邓湾码头拉钢筋的事。当时团部机动运输车辆有限。一大批钢筋原材料集结在邓湾码头,场地不能长期占用,必须连夜运回。我们接到任务时已是晚上七点钟了。自愿报名义务劳动,那个晚上全营除了生病的没有一个不报名的。我们班二十多人推着两辆长5米、宽1.5米的钢筋车,步行17公里来到邓湾码头时,已是深夜12点多钟。装车后又步行了17公里,于次日6点多钟返回。去时因为是空车,还轻松些,有师兄们推着,一路欢声笑语,回来时可不行了,车又负重,还净是上坡路,那叫一个累呀,脚下都磨起了泡,那个年代男同志的绅士风度不亚于当今社会,班里军转师傅,还有武汉建校比我们大几岁的哥哥们,看我们走不动了,让我们轮流坐在车上休息一会儿。早上六点多到达钢筋厂回宿舍的时候,同班的沈静宜过神定河时不小心踩空,一头栽到河里。她是干部的子女,她父亲当时任我团副主任、老革命,那个年代的干部没有特权,大多数干部子女都分在大工种。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出口:“我爸是李刚”。
说到宿舍我想顺便说上几句。70年我们刚进山时芦席棚就是我第一间宿舍,地上铺些稻草,再铺张席子放上被褥就是我们的床铺,十堰的冬天屋里又阴又冷,有阳光的时候外面比屋里暖和。那是经常光顾我们宿舍的宠物有:蛇、老鼠、苍蝇、蚊子。晚上隔壁的尿尿声听的一清二楚。后来我们的建设者们引进了当地老乡的“干打垒”技术,用木板夹住,中间留20—30cm的空间,添上三合土(沙子、白灰、粘土)用夯夯实加盖屋顶、门窗即可。“干打垒”的房子冬暖夏凉,当时住上“干打垒”宿舍的心情不亚于今天住上别墅的心情。
带着孩子的双职工们,大多住在当地老乡家,十堰人民很善良,也很友好,尽量腾出多的房子给建设者们住,姐姐一家就住在土门姓杨的老太太家中,实在没办法了,把牛棚略加改造,墙上用报纸糊了糊,地上铺了点砖就成了一间不错的卧室,一家四口一个大通铺,同院住着四分部七团的五户双职工,关系处的很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姐姐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室与房东的儿子女儿相遇,亲的没法儿说,房东女儿给我装了满满一兜子十堰大柑橘。
我们这些行为和作为来源于我们的父辈,老华建人。这支队伍的前身是中央直接管理的一支建筑野战队伍。其对建筑行业较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理解和承受力比一般建筑企业要强。我们子弟兵中大多都是“50”后,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文革动乱,我们敢担当、有责任、热爱生活、感恩社会,且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二、说说“大学生”们那些事
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们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当时我所在七团一营就有二十多名大学生、中专生多达五六十人,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到单位后,都要下基层锻炼,表现好的才能提拔做技术工作,瓦工、木工、钢筋工中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来自各大院校,什么吴清华、杨天大、文贵院、.........一时间院校名称成了他们名字的代名词,其中不乏有佼佼者。
吴其昌,男,清华大学土木工程毕业,1970年参加三线建设被工人尊称“吴清华”。该同志原籍武汉,满口的武汉腔,工作能力实干能力都很强,为人谦和。经基层锻炼后,选调到技术部门,曾任营、团生产组组长,公司总工程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任中建六局总工程师职务。
文端仁同志,毕业于贵阳建院,在我营二连从事木工工作,性格开朗,没有一点大学生的架子,工作中吃苦耐劳,能力超强,与工人师傅相处和谐口碑极佳,后选调到技术部门,曾任营、团生产组组长,公司主管生产经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任中建六局局长。后调贵州省任贵州省建委主任,他曾多次返津,探望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员工和同事们。
印象最深的还是和我们一个钢筋班的刘德文同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毕业于哈尔滨建院。此人不善言谈、谦卑温和,在钢筋班工作两年有余,那个年代大学生的优点他都具备。我们工作中用到的“勾股弦定理”“三角函数”,都是他在业余时间教我们的。后调到连队当技术员。1976年来津后任中建六局四公司一处主任。两年后调回齐齐哈尔老家,任齐齐哈尔市建委主任。
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人们的意志,作为未来的施工企业的负责人,三线建设是他们人生中的必修之课。
三、说说“娱乐”那些事
三线建设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三种娱乐形式:
(一)、露天电影
当时每个大的施工团都有自己的放映队,我姐夫就是由内蒙二局八公司俱乐部调到七团任放映员工作,露天电影场地一般选较为宽阔的空地,我们七团大多在神定河河滩上。放电影的日子里团部提前公示,下午四点多钟,家里的小孩子们扛上长条板凳或马扎子,就去占座了,更有调皮的小孩子用砖头儿圈地。晚饭后职工家属们陆续的来到电影场,有故事片就放故事片,没有故事片,就放“新闻简报”(类似今天的新闻联播)。由于当时还处于“文革”中,以朝鲜片、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片子为主流,国内的“八个样板戏”也拍成了彩色电影,《卖花姑娘》、《看不见的战线》、《第八个是铜像》.......,那时都是最上座的,只是没有票房,免费观看。
印象最深的是播放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那个晚上,那时拷贝紧缺,经常是错时放映,比方说四团七点放,七团七点半放。有专门的跑片员,配备专车。那一晚,我团被排到晚上十点放映,之前放了一些“新闻简报”,好不容易等到看正片了,放到一半时,大概都已经11点了。放映队用大喇叭播放了通知,由于什么原因需要再等一个小时以后才能开始放映。人群开始躁动起来,可没有几个人离开,小孩子们吹起了口哨,大人们拉起了家常,当终场时看了一下表已一点钟了,全无困意,只是觉得很快乐。那个年代的人们,幸福就这么简单--一场电影足矣。
多年后儿子儿媳陪我们看美国3D大片《阿凡达》,尽管画面很华丽,制作也很精良,全无了当初看露天电影时的那种感觉。是我老了吗?不是!因为只有经历过的人们才能有切身的体会。
(二)、文艺会演
三线建设工程中,一年一度的文艺会演是必不可少的。有歌、有舞、相声、快板、三句半,多种形式,先在本团演后巡回102指挥部所属的各团。
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有一团和六团,他们演出阵容较大,乐队、演员水平较专业,六团舞蹈队的男女演员堪称三线建设中的“乌兰牧骑”。因为该团是从内蒙呼市来的,一人多能,能歌擅舞,精通乐器,给当时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各团又相继排演了样板戏:六团排演了《智取威虎山》,一团《沙家浜》,七团《红灯记》,安装团《海港》。本人有幸在剧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一些主要演员剧中人物成了她(他)们的代号,什么阿庆嫂、铁梅、座山雕........。
(三)、篮球比赛
102指挥部每年夏天举行各单位篮球联赛。各单位选调有这方面特长的职工,进行15—20天集训,统一吃住,统一管理。赛制为大循环赛。
我团于1970年7月组建了男女篮两支队伍,本人由于个子高,又有些基础,有幸入选。每队有正副两个教练,具有较高指导水平。当时在我们心目中,不亚于今天的NBA,我们也有偶像,安装团男篮的10号李玉明小伙儿,长的也帅,球技又高,球风也正,倾倒了不少美少女。他们队连续多年蝉联冠军。
建队后,七月中旬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们迎来了首场秀,与当时被称为“甲方”的四分部男女篮,举行了友谊赛。
上半场二十分钟下来,我们女篮一球未进,比分18:0,四分部球员中以青岛人为主,说话都跟大明星黄渤似的。下半场甲方换上了替补队员,给我们制造了机会,当时队中人称“拼命三娘”的返城知青胡玉霞,接到了我的一个中场传球,在现在三分线的位置(当时还没有这个三分线这个说法),投球命中。场外甲乙双方观众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即包含着甲乙双方的友谊,也包含着鼓励与宽容。那个年代的人真厚道啊,差点泪奔。
之后几年,我们女篮队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刻苦的训练:长跑、基本功训练、投篮、接传球,早上5:30起床,晨训回来吃过早饭上班,晚上政治学习后又来到篮球场,当时我们去的最多的场地是四分部消防队的篮球场。早上我们晨训叮叮咚咚的球声,常常把睡梦的消防队员吵醒,队员们操着纯正的青岛腔说道:“恁们能不能晚点来”。顿时,银铃般的笑声响彻全场。这,就是曾经年轻的我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我们荣获了湖北建工一局女篮联赛亚军,用青岛话讲:“俺骄傲!”
那些年,那些事,有你有我有她(他).......而今我们已步入花甲,依旧精神焕发。回忆过去,为的是感恩今天,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眼中的天永远是蓝的,智慧的花儿常在心中绽放。今天,我们这些三线建设者们,过上了父辈做梦都梦不到的好日子,还有什么不能释怀!!!
作者简介:
李长茹,女,1953年11月14日出生,党员,中专学历。
1960年至1969年在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就读于华建三小(后改为:机运公司小学)、包头市第四中学。
1970年元月——1971年3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土门102指挥部七团三营十连钢筋班参加工作
1971年3月——1976年12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土门102指挥部七团一营四连钢筋班工作(1973年单位改称为湖北建工一局四公司一处)。期间参加了四分部“315”车间“102”车间“104”车间、北山蓄水池、“40”厂、东沟四分部家属楼等多项工程。
1977年元月——2003年12月,在中国建筑总公司第六工程局四公司从事医务工作。1977年随湖北建工一局四公司大部分员工来津参加抗震救灾工作。期间参与了宁河县医院重建,宁河县百货大楼、宁河县一中、天重厂重建、天拖厂重建等多项工程。1981年落户天津塘沽区,曾于1985年——1992年,连续三届获天津市政府颁发的“市级优秀护士”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