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家园心语 | 网站简介 | 华建历史追溯及寻踪 | 华建人物录 |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史实 | 天南海北的华建人 | 华建史话漫谈 | 华建老照片 | 建筑文化论坛 | 后台管理 | 
More>>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华建人物录

    
华建历史追溯及寻踪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史实

     50-60年代三北地区建设回顾

     102工程指挥部与二汽建设

     华建的传承-中建六局在前进

     天南海北的华建人

     华建史话漫谈

     原建工部系统企业风采展示

     共和国建设纪实

     华建人家成员QQ联系地址


More>>

More>>

More>>

More>>
   联系人: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1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家园心语   

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16年9月12日 10时31分


 

 

青 山 恋

                   ---------写给包头市青山区六十华诞
        

   作者 : 崔瑞刚


           
这是一片热土,让我眷恋;这是一片圣土,让我虔诚。
    ----------
题记
         
一个原为乌拉特部牧场地的大漠荒原,
       
一个清末才有了人烟的大青山南麓村落,
       
一个解放前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勾兰圪卜,
      
如今,高楼林立,铁甲雄风,
       
如今,绿色满城,商贾兴旺,
       
如今,人杰倍出,和谐文明。
       
说不尽的青山情,
       
道不完的青山恋,
       
我来到青山区已经六十年了。
         
这是一个甲子的岁月,我看着青山区慢慢的长大 ,成熟,丰腴。
    
那还是在一九五六年五一劳动节刚过,大爷把娘和我从河北东光县老家送来包头安家。在这之前,父亲是天津三条石的产业工人,两年前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随“华建”的建筑大军先来到“西包头 ”(那时外地人都这样称呼包头)。当 时的青山区还在筹建,荒凉四野,黄沙弥日,没有房子。我和娘暂住在昌福窑子村的老乡家里。后来父亲也离开了他们住的帐篷和我们挤在一起住。由于我们这些职工家属的到来,荒原大地的缕缕炊烟,让这片土地有了生机。在隆隆的开山炮声中,一九五六年八月包头市青山区诞生了。从此,这个千年牧场地有了名号。一九五六年国庆节,我们搬到了华建人用土胚盖的新居——幸福路九号街坊。那时我才六岁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太多太多青山区的过去……
      
六十年前的青山区—— 

 路。 只有呼德木林大街一条水泥路。水泥路全部都是钢筋混凝土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在这里就是体现,那时还没有柏油路。文革时此路更名为劳动大街,文革结束后又恢复了它原来的名字。这条大街当时是青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委在大街的中段,大街两边的杨树是从东北运来的,现在看到的树已经是第三代了。  标志性建筑。资格最老的就是第一文化宫了。文化宫是在一九五六年底落成的。  完全是“苏联老大哥”的杰作,宽敞大气,虽然已过花甲之年,风韵依然,现在看来还很时尚。华建俱乐部也是青山区当时很有名的标志性建筑物。这里是当年华建职工开大会、演电影、看京戏、办舞会的地方。在华建人的心里,她是殿堂,欢乐好像都来自这里。我喜欢京剧,回想起来这个爱好,还是小时候在这里被熏陶出来的。那时,北京京剧团、天津平剧团和河北绑子剧团的优秀演员马连良、小白玉霜等及一些优秀剧目【秦香莲】、【望江亭】、【借东风】、【盗御马】等都要来这里演出。一毛钱的票价,过足戏瘾。青山区百货大楼也是当时的著名建筑,在青山区居民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青百大楼与区委面对面,在宽敞的呼得木林大街上相互守望,呵护着这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新人。青百大楼这座三层的灰色大楼,给了青山区人民衣食住行。当时逛一次青百大楼对每个家庭来讲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平时的油盐酱醋茶只在小卖部买就行了,用不着到大楼去买。因此,当时青山区的副食门市约有二十几个,从“一门”一直安顺排下去。现在的永盛成大厦地址过去叫“五门”。那是当时比较大的一个门市部,后来成了青山区第一百货大楼。时间的变迁,让这片土地换上了现代化的时装。尽管如此,老一代青山人每当路过此地,还是呼唤它的小名“五门”。
         
民房。因为“华建”是进住青山区的原始部落,所以盖了大约五个用土坯垒起的宿舍群。当时因为没有行政规划,华建人按天津的习俗称其为“单元”。当时把幸福路九号街坊称为“九单元”,现在的幸福路商业步行街被称为“红房子农贸市场”,简称为“十二单元”。这些用土坯盖的房子,为了防止狼的袭击,墙上全用白灰画上圈圈。这些房屋没有吊顶,房顶用油毡覆盖,屋地面露土。文革时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屋顶上了瓦。七十年代初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土坯换上了砖,地面铺上了砖。如今,还有几栋这样的平房,已成了文物。成了青山区发展的见证。
     
小区。六十年前没有这个名称。随着青山区行政划分的不断完善,按照内地人和当地人的习惯,并依据道路的走向,融入了“民主、民生、民权的元素。“幸福路”、“民主路”、“自由路”、“科学路”、“富强路”等应运而生。“莎音道”、“哈达道”、“葛兰道”等成了蒙汉民族融合的象征。
    
交通。青山区是一个移民区。建区最初的人口还不到两万人。因此,没有公共交通线路。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是大约一九五九年诞生的。没有站牌,没有起点和终点站,只是绕着青山区文化路东西往返运行。在一九六四年以后青山区才开辟了专线运营车,有五六个站。那时坐公共汽车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两条腿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后来自行车进了千家万户才逐步解放了“腿”。虽然,当时的公交车票只有几分钱,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讲这也是一件“舍不得”的事。
    
六十年 啊, 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感触。
     
青山区,一个被大自然张扬的色彩包裹的市区,从黄色到绿色,春华秋实让人自豪,让人感动。
    
是的,花甲之年的青山区,走过了风沙弥漫的荒凉;走过了捉肘见襟的寒酸;走过了文攻武卫的冰霜;走过了重建家园的铿锵……
     
青山区,一个被城中草原“赛汗塔拉”蕴育的土地,青山人的幸福从这里出发。
    
是呵,六十年的青山区,沐浴着阳光,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吹响与时俱进的号角,涌起科学发展大潮,描绘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
    
当第一棵橡树扎根在青山区的时候,
    
第一代军工人的使命在这里铸就。
     
当第一炉装甲钢在青山人的欢呼声中出炉的时候,
    
中国国防装备基地在这里横空出世。
    
当北奔重卡在联合国维和部队驰骋的时候,
     
它向世人昭示着青山区重型车辆的未来
    
当铁路货车浩浩荡荡在万里铁道线上风驰电掣的时候,
    
青山区就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当“神舟”、“嫦娥”飞天返回地球的时候,
    
青山人总会自豪地说“这里有我们的汗水。”
     
看吧——
    
青山工业园区,春风化雨,孵化着实现“中国梦”的元素。
    
中华大阅兵,铁甲雄风,让青山区的军工人热血沸腾。
    
社区建设,和谐文明,青山人感受着新时代奔向小康的春风。
    
人杰地灵,英模倍出,“火炮专家”吴运铎,为中国兵工掌门;“坦克之母”唐章媛,展中国军工巾帼风采;“独手焊侠”卢仁锋,中华技能大师占鳌头;“雷锋传人”陈文学,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事业。
    
六十年的青山,六十年的变迁。让我这个老青山人骄傲和自豪,从心底热爱我的第二故乡,无论走到哪里还是感觉青山区好。也许儿时的“初心”,让我对青山区的一草一木有了太多的眷恋,有了太多的乡情。我在这片热土上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明白了:“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哲理。也是在这片热土上领略了“幸福”的滋味,知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在“知足常乐”中品尝现实的一切:过去人民描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喝牛奶吃面包”,现在我们那一样也没少。而且还能住进高楼大厦,享受现代人的文明。观看水幕电影,领略数字时代的风采。在霓虹闪烁的食品街上,品尝五湖四海的美味佳肴……
    
古人说:融德与炉,化道为香。
    
昨天的青山区,激励前辈们创业的豪气。
    
今天的青山区,给予我们走向新时代的信心。
    
明天的青山区,唤起人们实现中国梦的憧憬。
    
让青山区六十岁生日的礼花,永恒在天际,
    
因为,我们“仰望星空”,那是青山人的豪情壮志。
    
因为,我们“爱恋这片热土”,那是我们青山人对青山区永恒的祝福。

 


友情链接: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华建


版权所有(c) 华建人的家园

地址:天津市开发区洞庭路66号801室

QQ: 615724080(情缘相连)  手机:13702065886

联系人   :   史向东  邮箱:sxd_01006@sina.com   邮编:300457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