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16年9月12日 10时32分
《记忆中的年》
小时候家里很穷,我是家中最小的,父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人,过年是我一年中最盼望的一件事,尽管只有父亲一人工作但每到年三十我们睁开眼首先看到的就是放在枕边的新衣服,我们穿好新衣服是不能出门的,得按老家的习俗放了开门炮才能出去的,现在我回忆起当时最多也就是个一百响的,那时放炮很少放一整挂的,都得拆开放,三十晚上除了吃饺子时能听到连片的鞭炮声更多的还是男孩们聚在一起你向空中扔一个他向墙头扔一个的啪、啪的散碎声。当然我最期待的还是中午那顿大攴因为可以吃到大米饭,凡是从包头待过的微友们都应知道那时粗粮多细粮少,为准备年三十的这顿大米干饭母亲平时最多也就熬干大米粥,(用此地话讲叫瞪眼米汤,哪有多少米呀光剩汤了),只为了积攒下来三十中午吃再配上猪肉白菜炖粉条,因为我们孩子多都要分份每人一大碗菜米饭敝开了吃,我小时候不爱吃肉就把肉挑到挨间的四哥哥碗里,我拌着菜汤忽拉拉的就能干两大碗甭提多香了,多少年以后在兄弟姐妹之间我与我四哥最亲因为我俩与父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伴着12点的钟声就开始煮饺子了,哥哥们都要给父母亲拜年,按家乡的习俗要磕头的因为我小又是女孩鞠躬便可,接下来天大的好事就来了,母亲为我们准备了崭新的压岁钱每人5毛,相当可观,我从小就是爱花钱的主,今天一毛钱的桃干,明天八分钱的杏干合作社就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了,那种幸福,那种快乐说真心话无法用语言形容。
清明随笔——怀念我的父亲母亲
平凡世界里两个平凡的人,父亲离开我已经四十一年了,母亲也有三十四年了,一次在同事聚会上一位老同事问我一生中最敬重的人是谁,我当时不加任何思索脱口而出:
我的父亲、母亲。
父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妹七人,他们经历了战争、灾荒、动乱,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中规中矩的人,母亲心胸宽广心地善良,1950年父亲从家乡到天津学徒,1952年公私合营到华建工作,那时父亲很年轻,也很要强,工作突出,曾荣获市级劳动模范,至今我们还保存着他在北戴河疗养的照片。1956年我们全家随父亲迁到内蒙包头,由一个农民家庭转变为一个工人家庭,这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那一年我刚三岁,父亲随单位先后转战包头,东胜, 公庙子等工地,447、617、408……,都留下他老人家的足迹,那时父亲五级工每月工资73元多,铁肩担起了全家人的生活,父亲不善言谈,默默地用他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父亲给了我们正直、勤劳、朴实的品德让我们受益终生。
母亲乐观、善良、坚韧,虽然是缠过足但田间地头,屋里屋外都有她的身影,她用无私的母爱呵护着每一个儿女,我印象最深的是八月十五的月饼,尽管那时家里很穷,但每到八月十五月饼是必买的,如哪个孩子不在家她都拿纸包起来放在凉房里,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探亲都能吃到母亲留给我的月饼,真的好感动。善待每一个人是母亲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最让我敬重的还是她那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年自然灾害时,母亲为了我们不挨饿,用旧衣服到前旗换粮食,自己舍不得吃一米六六的个子体重只有八十斤。
2008年清明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兄弟姐妹相聚来到父母亲墓前,仿佛又回到父母的怀抱,静静的用心去感受那无尽的爱,如今兄妹中最小的我也已步入花甲,我们过上了父母亲作梦都梦不到的好日子,在这里我只想对父母说:养育之恩,终身难忘。
今天我又来到父母的墓前,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沒听到他们一句抱怨,我还有什么不能释怀。
2015 清明。
老同学相聚草原 五十年感言
2016.8.18日是个令人难忘、令人高兴、令人幸福的日子!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包头四中69届初三(五)班的同学相聚在希拉穆仁草原。
50年过去了,这是毕业后的我们第一次大聚会。今天我们终于如约而至,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在这里要由衷地感谢“50年同学首聚”筹委会的同学为这次聚会所做的工作和所付出的努力。是他们为我们这些同学牵线搭桥,才促成今天的聚会,才圆了几十年以来一直萦绕在我们心中的企盼。在此,再一次向筹委会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满载同学情谊,专程赶来参加这次聚会的各位老同学表示诚挚的敬意!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已过了花甲之年,带着近五十年时光的印痕,老同学重聚在一起,开怀畅谈。
我们虽不再有年轻时的朝气蓬勃,也不再有年少时的青春浪漫。
但几十载岁月的沉淀使我们的同学友情之泉,更深,更浓,更纯,更美,更甜!
走过了平凡的岁月,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太多……几十年后再聚首,仿佛学生时代就在眼前而感慨万千。我们出生在共和国的创建的初期,成长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从节粮度荒,文革动乱,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步入WTO世界圈,我们也许很多人没念成大学,没能取得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但我们从风云变幻的社会大学中学到了许多大学课程无法涉猎的经典。并读懂了凡人一生的艰难。虽然我们在经商的大潮中没有成为大款,但我们的精神和心灵并不因贫穷而志短!这就是我们有责任,敢担当,热爱生活,感恩社会的“50”后,以拥有宽广的胸怀而内心坦然。
无论当今你退休,补差还是为官,也无论现在你是老板还是大款,同学之间万不能势力相看。请记住:你每天吃饭时,永远不会端两只碗!!!
应该说无论你我怎样走过这些年,无论你我如何历经沧桑世间,今天我们能健康,快乐的欢聚在一起,都是大家的幸运,幸福与前缘。因为我们是老同学,才会有我们大家聚会的今天。同学之情,谁都知道意味着什么?即便我们到了花甲之年,仍在享受当年与同桌的你那份淡淡的甜。当回忆起聚会的今天,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同学之情没有被商海淹没,没有被势力污粘。
50年,弹指一挥间,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两鬓白发,忆往昔峥嵘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曾记得:大串联中我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曾记得:“九大”召开的夜晚我们手持红灯笼,跳着忠字舞,彻夜未眠。
曾记得:军训课上,我们整齐的步伐,印在四中母校的心坎。
曾记得:复课闹革命的日子里,我们为聆听那一节节“物理”“数学”课而把教师坐的满满。
少年分手各东西,五十年一瞬间。再回首已然而过的花甲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今天我们这些已被社会边缘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坎坷,什么是成功,什么是真实的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改变不了昨天,更不能提前预知明天。现如今我们要面对现实,面对自己,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天。
愿同学之情,天长地久,祝同学友爱绵延永远!
包四中69届 初三(五)班 李长茹
2016.8.11 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