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16年9月12日 11时26分
“ 唱支山歌 ”给母亲
于九洲
我的老母亲今年巳84岁高龄,算来已从教师岗位退休30个年头。自12年前老父亲去世后,母亲由于过度悲思,身体状况走了下坡路。72岁那年检查出乳腺癌(早期),立即做了乳房切除手术。还算幸运,手术后,癌细胞得到控制,十几年来未出现异常。老母亲除了血压高一些、心律稍不稳等老年慢性病外,生活基本能自理,家务也能操持不少。
大约在3、4年前,发现母亲记忆出了问题。开始只是把熟悉的人姓名叫不上来,随手放的东西转身不知放在什么地方了…………
这些苗头,家人开始也未在意,以为这是老年人健忘的正常生理现象,后发现情况越来越严重,母亲煮稀饭,把水和米下锅后,人便回卧室休息,而灶台上稀饭溢出,把煤气火焰浇灭,幸亏儿女及时发现处理,才未造成大的事故。烧水也是,端着电磁壶接满水,直接放在煤气灶具上,打开灶火后,又去干别的事儿,结果,电磁壶底部的塑料全烧化了。再后来,上完卫生间后不知道冲马桶,经常尿裤,总之,种种情况说明老母亲的病情发展很快,已严重影响母亲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做儿女的多次带母亲夲地外地寻医问诊,咨询专家,一番努力后,得到的会诊结果是,老母亲患的是阿兹海默症,即俗称的老年痴呆病。这种病起因为身体內胰岛素不平衝,分泌不足,无法产生足够的葡萄糖来供给脑细胞的需求,葡萄糖是脑细胞正常生长的营养物质,沒有或缺乏这种营养物质,脑细胞就会大量萎缩死亡,因而造成人的失忆失智。专家说,目前人类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医治此病,在全世界患此病的人群比例很高。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让患者减少空巢现象、改善孤独环境、多接触亲情、多见识新鲜事物,以不断刺激脑细胞、修复改善失忆失智症状。
专家们的病理分析入情入理,让我等外行也听的极为明白。那就是说到哪里也治不好母亲的痴呆病情了。想想母亲一辈子精明强干,端庄淑雅、为人师表,如今得此难治之症,心中着实不甘,却也着实无奈…………
还是一位医疗界的朋友给我几点可具操作性的建议:针对老人的病症,雇保姆或去养老院都不可取。唯一的选择就是居家养老、亲情陪护、适当运动、保持快乐,减少寂寞…………事到如今,那还有啥说的!我全盘接受朋友的建议。母亲一生养育我们兄妹4人。我为长子,已退休,在母亲身边。大妹远居山西大同,虽巳退休,但也是有女有孙,上老下小。每年可来津照料母亲3、4个月,实属不易!二妹也在塘沽退休,现在本地一私企打工掙钱,家有一大龄男孩尚未成家,可以理解。不过二妹白天打工,晚上可陪伴母亲。小弟定居工作在上海,上市国企领导、事业繁忙、商场竞爭激烈、无暇顾及家事。即使回家,也是3、5天时光,来去匆匆。算来算去,只有我和二妹可以称为陪伴母亲的主力了。
陪伴老母亲,让老人尽享亲情,共度悠悠岁月,对我兄妹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怎样让母亲的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现代医学都沒有办法的事,我们这些外行人能做些什么?就从不断刺激母亲的脑细胞开始,让老人每天都保持一份快乐的心情,我相信,长此以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唱支山歌给母亲,我把母亲来陪伴。母亲生下我的身,养育之恩似海深”…………初为母亲唱这首歌时,我对母亲说,儿沒退休时,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给党“唱了几十年的山歌”。如今,退下来了,"这支山歌就唱给母亲了!"母亲年轻时就喜欢唱歌、听歌,听罢我的歌声,特别高兴,满脸一副陶醉的神情。时不时,也哼唱出几句。从此,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我隔三差五为母亲点唱这首保留歌曲,每次,我发现母亲都很认真地倾听,一付百听而不够的架式。接下来还有许多为母亲量身定制的"节目."。如春暖花开的季节,陪同母亲一道在桃花园中漫步,在落瑛缤纷中赏花,在和绚的春光中沐浴。让母亲在大自然中获取一份地气与活力。在金风送爽的季节,与母亲一起,远眺漫山红叶,共闻秋菊花香,轻踏小径落叶,分享硕果累累的喜悦。今年暮春时节,我们兄妹4人一起陪伴老母亲远赴武汉看望母亲的二妹(我的二姨)。老姐妹多年不见,如今相会,抱头痛哭,一叙长久别离之憾!母亲的病患,也许感动了蒼天,竟安排了让我们儿女也没想到的更让人激动的“节目”。那就是母亲教过的众多学生,沒有忘记那几十年前,浓浓的师生之情。每年节假日,都有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学生结伴成群来到母亲的身边。一声声呼喚,一阵阵笑声,一句句问侯,让老母亲心花怒放、神采飞扬,完全不象一个失忆失智的病人。来探望母亲的学生大多数是50后、60后,几十年的岁月轮回,时间跨度太长了,就是记忆力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叫出几个当年学生的名字。但我从母亲的眼神中,我看出她在努力认真地观察每个学生的一颦一笑,试图找回这些学生当年儿时熟悉的模样。那可都曾是与她朝夕相伴的“孩子”呀!哪有母亲记不清自己的孩子的道理?尽管一次次母亲沒有达到目的,但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激活她的大脑深层细胞。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在最近的日常生活中,我巳明显感受到母亲的记忆在恢复之中(尽管是初步的)。她的生活又能达到半自理以上的程度了。近些日子,在我的掌控指导下,有意识让母亲动手、动脑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比如,洗洗自己的内衣、热热饭菜、整理一下自己的物品等。这对缓解、修复母亲的记忆是至关重要的。
最可喜的是,记忆的修复,唤醒母亲尘封多年的往事。开始,母亲总断断续续念叨一些“对不起我这几个孩子,让你们吃苦了!没有照顾好你们啦!…………”当时,听了这些话,我不甚理解。随着相依相伴时间的推移,我对母亲这些愧疚、自责的念叨形成的真正原因彻底搞明白了。每每想把这些事摆到桌面上,心里总是酸酸的…………
从在内蒙古包头市的50年代未开始,母亲就从机关抽调至职工夜校为许多共和国的工农干部扫盲(即补文化课)。后因工作出色,正式成为建筑行业下属子弟小学的一名在编教师。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三尺讲台倾注了母亲多少心血,教书育人培养了多少有用之才。那个年代,老师的待遇与工人干部是一样的,三、四十元钱,沒有高低贵贱,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人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有为地辛勤工作着。我小时依稀记得,母亲很敬业,她对自己的学生爱之深胜过自己的骨肉,严之切不许一个学生落后。在母亲所带的班里,所有学生一律平等相待,不搞厚此薄彼、区别对待那一套,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公平、正义、快乐、温暖的光芒。对个别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3、5块钱学费等事,母亲便悄悄予以接济,(尽管自己也很拮据),这让许多家长为之感动。说也奇怪,母亲所带的班年年在年级各项评比中都能获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后来,每每说起此事,母亲总说是孩子们爭气懂事,从不表白自己的作用。话又说回来,母亲晚年那份愧疚、自责之情是真实准确的。当年,我是长子,我清楚地记得,每天清晨,我和大妹上学时,母亲已早早赶往学校去了(离家较远的华建四小,在红房子一带。后调入华建安小)。当时,父亲在机关,经常被派出搞社教、四清、外调等工作,一去几个月不见人影。中午放学,母亲回不来,小弟与二妹在幼儿园有管饭的,剩下就是我这个11岁当长子的和大妹很简单,每人倒一杯热水,啃着冰凉干硬的玉米面窝头,就着咸菜,草草填饱肚子了事。晚上,才是我们兄妹最高兴的时光。几张小脸眼巴巴盼着母亲踏着暮色归来,在昏暗的15瓦小灯泡下,几双小手帮着母亲择菜、点炉子、做饭。饭菜做好了,几个“小脑袋”围坐在母亲身旁,新点着的火炉呼呼地散发出烤人的热量,吃着热菜热饭,享受着难得的母爱,我们兄妹认为那就是天下最幸福的时刻。然而,这种感觉总是很短暂的。待母亲收拾完饭筷,天色已晚,母亲顾不上和儿女亲昵,又要挑灯批改作业和备课了。记得几次深夜醒来,探头望去,母亲还在伏案忙碌,至今也说不清母亲每天几点能休息,也说不清楚母亲当年每天能睡几个小时…………难道这就是母亲每每愧疚于儿女的原因吗?不!母亲在心中还有更让人心酸的自责!那是母亲压抑在心中被阻隔的母爱!以致多少年后还耿耿于怀!
记得小弟出生后,由于无人照看,2、3岁时便送进一家公立托儿所,一周接一次,谓之“周托.”。最小的儿子一周见一次面,对于当年正年轻的母亲是多么难以忍受的折磨呀!为了工作,母亲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工作忙还好,分散了思念,可一闲时,思子之心,揪心扯肺,不能自制,最后竟发展到鬼遣神差般悄悄溜到托儿所的窗户下,隔着玻璃偷偷张望自己的至爱骨肉。为何偷偷地看?一怕阿姨看见训斥,(托儿所有规定,不允许家长随意探视。)二怕小弟看见哭闹,还要遭到阿姨更严厉的呵斥。还好,头几次偷看成功,边看边悄悄掉泪。尽管一条手帕泪以浸湿、两眼红红,但解了母亲相思之渴,确也值得!而后,再去偷看,却捅了娄子。那次母亲正扒窗户深情凝望小弟,不巧,小弟母子连心、有所感应,突然从小床扭过头来,母子一下子来个脸对脸,四目对视的瞬间,小弟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母亲反应也是极快,抽身向院外跑去,边跑边抺泪。阿姨不干了,追出门外,大声训斥母亲一番…………“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每每说起这段往事,总是泪光涟涟、哽咽不止。其实,母亲这些愧疚、自责大可不必。那个年代,整个社会都浸润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不徇私情,关心他人、重于关心自己,舍儿女情长、顾社会大义的良好道德风尚之中。人人爭做模范、爭当先锋、无私奉献是极为平凡而光荣的,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母亲当时也是名符其实的“追风一族 ”,她和当年更多的同事一道,无愧那个火红的年代,无愧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母亲的奋斗史,足以让我们做儿女的引为自豪。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这份圣洁的母爱,为了母亲众多弟子绵绵不绝的师生之情,我们这些母亲身边的守护人,一定要继续努力,加大搜索现代医学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治疗失忆失智方面),以应用到母亲的康复过程中。让母亲的晚年生活质量、身体状况、精神面貌煥发新的生机。让这支淳朴深沉的“山歌"陪伴着母亲一直唱到地老天荒。
谨以此文与众多牵挂、关心母亲的弟子,与那些为照料年迈的父母而百般伺侯、尽心尽力的我的同龄人共同分享、以求共鸣。
2016.9.12 作于津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