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16年9月12日 20时13分
与历史相遇
朱国强
近日笔者在参与湖北工建《企业志》的编写、阅读企业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常常被老一辈工建人艰苦创业、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上世纪60年代末,为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老一辈工建人从祖国的五湖四海跨过崇山峻岭来到鄂西北山区十堰参加建设第二汽车厂的“102”工程。他们中有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带着抗美援朝的征尘回国后建设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的老战士;有参加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我国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包头钢铁公司、大同机床厂、大庆油田建设的建筑精英;还有沈阳、武汉、北京、内蒙建校的老师和学生……这些老一辈的工建人头顶青天,脚踏荒山,住芦席棚,啃红薯吃萝卜、喝盐碱水和井水,人拉肩扛运设备,开山劈路建厂房,到70年代末在21条山沟中和乱石岗上建起了27个现代化的汽车专业厂。
经过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十堰这个昔日因历史上建有十个蓄水的堰塘而得名、镇上只有百户人家被深山老林环抱的小镇,如今成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和汽车城。有人说,这是历史空降的一座城市,它的兴起靠的是勇于拼搏艰苦奋斗;这也是精神铸就的一座城市,它的发展写满老一代建设者的自强与坚韧。如今“102”的名称随着“102工程 “的基本结束和汽车城的兴起已经成为历史,但老一辈拓荒者留下的马灯、芦席棚、干打垒精神和补天浴日、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学习,所以编写《企业志》以记录几代湖北工建人的奋斗历程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身上。
《企业志》是我们几代湖北工建人共同奋斗的历史,《企业志》连着你、我、他,编撰好《企业志》同样需要我们每位湖北工建人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忆往昔峥嵘岁月凝聚缕缕遐思,您可以给我们讲述芦席棚的被子里钻进了蛇、干打垒的住宿外夯声与狼虫呼嚎相随以及在工余时间演唱样板戏、学《毛选》等尘封的记忆;或者把您压在箱底的有关企业、有关工程建设以及带有时代鲜明生活特征的旧报纸、老照片提供借阅给我们,这都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
几代工建人用青春浇灌莽莽草原,用智慧摇醒重重山峦,入云的楼、挺拔的塔、坚实的桥、平坦的道、明亮的厂房是工建人用心血为大地奉献的“无声的画、立体的诗、凝固的音乐”,我们有责任把这些“画、诗、音乐”铭刻在《企业志》中而传承而光大。
|